蒋方舟出新书记录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田超供图
10月中旬,青年作家蒋方舟推出了新书《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时隔五年后出版第十本书,蒋方舟忐忑如新人。她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表示,这本书记录了她对于成长与写作的反思,也想以此告别“天才儿童”“社会新闻主角”这样的符号化概念。谈到《新周刊》副主编的工作,蒋方舟笑言有时会被一些广告主指定为采访者,这让她有种“头牌”的感觉。
谈新书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记者:时隔五年出版这本《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心里什么感觉,像你说的那样“紧张如新人”吗?
蒋方舟:我确实会觉得挺紧张的,我紧张到什么程度?我过一段时间就会在豆瓣上看自己新书的评价,特别想给自己打五颗星,但我也没有豆瓣账号,每天非常焦急。后来我看到有个人这样评价,“你9岁出书,9岁是天才,15岁出书是才女,到了25岁再出书就是普通人了。”看到这个评价的时候我心里松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记者:“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是书中的一个章节,也被重点标注在封面上,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蒋方舟:我有时看到这句话也觉得奇怪,到底是要反抗什么东西?我觉得我反抗的是那些让你变得不像你、远离你,或者不断异化你的东西,并不是明确地去反抗一种所谓的时代、社会、体制,或者是什么具体的敌人。记录也是有多层含义的,这跟我在清华的经历有关,一种记录是我的一些同龄人和大学经历;还有一个层面的记录是我对一些作家的观察,作家职责也是去记录;另外还有《审判童年》这章,对童年回忆本身的记录也是有价值的。所以这个记录本身有三层意思,一个是作为年轻人,另外一个是作为作家的观察者,还有一个是作为刚刚离开童年的一个人。
记者:书的最后一章《审判童年》,你说最初写是想要告别童年,现在是想告别什么?
蒋方舟:要告别太多东西了,起码可以告别天才儿童的身份吧。另外,前两天还有记者问我,你觉得是你的作品让人记住,还是你这个人让人记住。我后来想自己的成长伴随着一系列社会新闻,包括考上清华、破格录取,到《新周刊》当副主编。我也想告别这些新闻事件累计起来的一个形象,不想做一种符号化的东西或者社会新闻的主角。
谈杂文写作
写得浅薄了也该承认
记者:读书中文字,感觉到你写自己或同龄人经历的文章很流畅。相比之下,一些杂文显得有些生硬,你会有这种感觉吗?
蒋方舟:会,这其实跟写稿的时间,包括对稿子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联。现在我也没有再写专栏了,因为大多数都是很仓促去写的东西,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而且觉得说不清楚一个问题,其实我一直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