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阅读
“十三钗”旗袍符合史实吗?
旗袍往往是电影中的符号象征,《花样年华》、《海上花》、《胭脂扣》、《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电影中,都少不了女主角旗袍的身姿。
前不久上映的《金陵十三钗》,女主角玉墨穿着鲜艳的大花旗袍,妖娆多姿地走进教堂,这一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南京服饰史研究专家黄强却从中看出了一大堆服饰方面的“硬伤”。黄强挑出的毛病主要有:
扫地旗袍可能吗?黄强说,影片中妓女们身着的多为长袖、下摆中开衩的扫地旗袍。而真实的历史是:扫地旗袍最流行的时候是在1934年前后。影片背景中南京大屠杀发生的1937年时,扫地旗袍已经不是主流。穿扫地旗袍,一般是在社交场合,现实生活中就不怎么穿,因为这种旗袍穿起来行动不便,日军杀过来逃难时更不可能穿。另外,面对战争带来的经济萧条、物资匮乏,多数国民也无心于服饰的奢侈,服装上力求节俭,所以此时连旗袍也趋向朴素,款式变化相当少。那时,简朴旗袍流行,中华女性在简约中显露出自然、朴素、淡雅的美丽,成为这一时期的风尚。
大花不对称的造型靠谱吗?影片中十三钗的旗袍有的上面有大花朵图案,黄强认为,这也与史实不符。当时旗袍的图案以小花、碎花、条纹为主。稍微大一点的花朵也有,但是没有影片中的那么大。当时的旗袍面料多为布料,在染色工艺上做不到非常艳丽。而影片中出现的大花艳色旗袍,在那个年代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如果有花朵,当时的旗袍也多采用全幅花朵、对称图案,因为中国人以对称为美。而影片中的旗袍花纹出现了单独花朵、不对称的造型,这是很前卫的设计,在当时也不可能出现。

古代袍服
中国古代的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
汉深衣制袍
上衣、下裳合二为一
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
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深衣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

唐官吏圆领袍
颜色代表级别高低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为绯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画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丞相禄东赞前往京都长安,迎文成公主入藏,受到唐太宗接见的历史故事。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主,在这幅作品中反映得比较全面。画中男子除吐蕃使者外,都着幞头袍衫,连皇帝也不例外。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