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口可乐月份牌广告

格蕾丝和摩纳哥大公婚后照
电影明星引领风尚
旗袍风吹入西方
旗袍渐渐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符号。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进入商业阶段,许多人开始重视电影的商业价值。当时,中国的电影明星胡蝶、阮玲玉、陈燕燕、林楚楚等人,不仅扮演的角色穿旗袍,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喜爱旗袍。电影明星胡蝶喜欢穿短旗袍,她在短旗袍的下摆上缀上三四寸长的蝴蝶褶衣边,短袖口上也相应缀上这种蝴蝶褶。而旗袍的长度缩短到膝盖下,袖子也缩短到肘上,整个小腿和小臂袒露无余。因为“蝴蝶”与“胡蝶”谐音,胡蝶穿的这身旗袍,时人称之为“胡蝶旗袍”。
另一位电影明星顾兰君因在《貂蝉》中出色地塑造了貂蝉这一艺术形象,被誉为 “活貂蝉”而声名大噪于海内外。顾兰君拍片之余,总是守在家里看护小孩子和设计裁制新式服装。她设计的新式旗袍和“脚踏车装”都很快在市场上流行。“顾兰君式”的新潮旗袍,大胆在旗袍的左侧开长衩至大腿深处,同时又在袖口开了半尺长的大衩。立即成了沪上赶时髦女性的仿效对象。
当时的报刊杂志则为服饰流行推波助澜。1914年到1915年上海的热门期刊就多有涉及娱乐、服饰方面的内容。此后,许多报刊杂志辟有妇女与装饰的栏目,内容往往涉及旗袍。如创刊于1925年的《紫罗兰》半月刊,在1926年曾辟过“旗袍专栏”。沪上文人谈及旗袍,大多用赞同或欣赏的口吻,周瘦鹃写过《我不反对旗袍》、朱鸳写过《旗袍》、江红蕉写过《云想衣裳记旗袍》、冯王蕴嘉写过《玫瑰花旗袍》。
旗袍美女无疑是民国广告中最光鲜的画面。上海的商业月份牌在1930年前后趋于鼎盛,作为当时最流行的服装,旗袍得以大量地出现在这些具有广告效应的月份牌里。北京御生堂出版的《老旗袍》一书,配以320幅老照片和中国历代旗袍图片,从旗袍的始源不断演变至今,都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也为中国服饰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中,美丽的女子们穿着各式旗袍向人们推销香烟、肥皂、花露水、婴儿代乳粉等当时的时髦品,就连可口可乐的当年广告,也是用旗袍女子作为行销道具。
西方的丝袜、高跟皮鞋和东方的旗袍,成为摩登女郎的新行头,引领当时风潮,也成了当时一个时代的标记。
在西方,旗袍也是好莱坞当红明星的行头。格蕾丝・凯利、伊丽莎白・泰勒、伊莎贝尔・朱尔、英格丽・褒曼、简・拉塞尔、艾娃・嘉德纳、金・诺瓦克等纷纷穿上旗袍,展现迷人身姿。2006年,英国《新女性》杂志选出古今100名美女,格蕾丝・凯利位列第2位。格蕾丝在1956年嫁给摩纳哥大公,1982年在一场车祸中去世。当年,这位好莱坞明星穿旗袍出席金像奖的迷人身姿,已经成为万千影迷的永远记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