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明星娱乐

中国民族唱法是四不像唱法 本身存三大疑问(组图)

www.sinoca.com 2011-12-13  网易新闻



  “民族唱法”概念被媒体传播,并被央视“推广”沿袭至今

  “三种唱法”的分类方法出现后,逐渐被各地举行的声乐比赛所采用。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把这种声乐比赛的分类方法正式引入到比赛当中,这就意味着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的“三种唱法”得到官方和社会舆论的认可,并延续至今。从此,“三种唱法”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并成为约定俗成的称谓而广为普及,乃至成为音乐院校中的专业名称。

  

  既非民族,也非原生,不知不觉中被普遍接受为传统文化部分的“民族唱法”背后的演唱方式,实际上是一个历史不过百年的“人造物”。作为艺术品,“民族唱法”这一流派之所以称之为“民族唱法”,能够嵌入“传统”中,是靠权力自上而下约束形成了一种精巧的、有效率的“工艺流程”。

周旋在音乐中融入了地方元素,红遍大上海。

  民族唱法最初源自民国时代的“流行唱法”:周璇等人将小调融入西洋美声唱法

  民国时代曾出现过以周璇、周淑安、俞宜宣、周小燕和张权等人为代表的“民歌热”,在老电影、老唱片里比比皆是,其中《跑马溜溜的山上》、《牧羊姑娘》、《绣荷包》至今还能觅得一二。其唱法本身,则是以西洋美声为基础,将江浙一带的民歌小调融入其中。

  1920年女高音歌唱家周淑安回国后在广东女师任教时将意大利美声引入,1927年中国早期著名音乐学府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成立后,这一唱法开始广为传播,流行于上海滩的主流社交场所。后来周璇的出现,将音乐中融入了地方元素,一时间带有江浙小调的唱法成为了上海滩等城市中的“流行音乐”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洋唱法”被改造,题材上“为工农”,演唱方式上融入西北民歌

  再后来,所谓的“民族唱法”实际上是西北民歌的底子,承载了西北边区的革命记忆。1940年代的解放区吸引了一批来自国统区的艺术工作者,但他们前往解放区后发现,现代美声唱法在没有音箱设备、没有唱机、普遍需要凭借“自然嗓音”演唱的西北边区很难适应。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在“文艺为工农”的指导方针下,歌曲演唱从题材到方式都开始改变。

  以李波为代表的早期演唱者们放弃了西洋美声的学院派唱法,随着秧歌剧的流行,为了适应延安露天演出的方式,“对着成千上万观众,凭借一付天然嗓子把歌声送到观众耳中。”《兄妹开荒》等剧流行开来,而后来的郭兰英,将河北/南梆子引入歌剧《白毛女》之中,成为著名的红色经典。[详细]

  建国后,“土、洋”唱法本身并不重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才是第一标准

  1949年建国后,音乐界由于国统区和解放区之前隔阂的原因,爆发了“土洋唱法之争”。之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讲话的提出,乃至1963年周恩来进一步要求音乐舞蹈“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后,民族唱法便确立了“中西融合”的音乐思路。

  此后,无论是如《南泥湾》等融入戏曲唱腔的郭兰英作品,还是融入藏族演唱方式的才旦卓玛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抑或采用西洋美声唱法的大型歌剧《东方红》,都有着统一而鲜明的演唱风格――“艺术作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统一标准化的模式决定了所谓的民族唱法无法涵盖所有“民族”,唱腔本身借鉴西洋美声,也不算不上原生,更谈不上多少民间。虽然在不知不觉中被普遍接受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部分,但是它实际上是在一个缺乏选择的时代产生的“红色记忆”而已。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华人明星遇到高清镜头 看看谁是真正美人?(组图)
下一篇:安妮斯顿被评全球最性感女人 事业爱情双丰收(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