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纪周导演(左)
主笔◎孟静
演员的美好时代
我们所做的演员片酬调查仅限于电视剧,当然这一切源于电视剧市场的“疯狂6000点”。不止一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谈到6000点这个概念,眼中流露出恐惧的光。这些人是电视台购片人员、审片小组成员和剧本策划,基本上所有的出品人都对目前的状况感到担心,但有些人因为怕得罪最大的受益方――演员,欲说还休;而另一些人已经绝望,呼吁限价,他们很明白这种乱象并不是演员造成的,表面看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出品过《黑洞》、《大宅门》的金英马影视公司总经理滕站一边抱怨价格过高,一边谨慎地说:“我指的是大家都不认识就乱涨价的演员,可不是说那些物有所值的好演员。”
演员这门生意
在采访最近凭《千山暮雪》走红的香港艺人刘恺威时,本刊记者提到演员涨价问题,曾在证券交易所工作过的刘恺威开玩笑说:“猪肉都涨了56%,片酬当然要涨了。”
我们可以细算一笔账,看看电视剧演员的片酬是怎样成功跑过CPI的。1994年,滕站投资的第一部戏《御花子》,当时主角的价格是1万元/集,10年后的2004年,达到10万元/集的演员依旧很少。2007年拍摄的《潜伏》,由于是小公司制作,趁着孙红雷有个空当见缝插针,只能用当时的天价14万元来吸引他。《潜伏》还没上星已经火了,孙红雷再接电视剧就达到了20万元,据说同剧3个女演员的总片酬等于他一集的片酬。
不过现在谈起这个价格,投资人都会惊呼:“太便宜了!”从2009年开始,演员片酬进入快速上行通道,制片人周爱玲为新戏去年接触的演员,等到今年会在报价前面加上一个数字,比如说去年5万元,今年15万元,去年15万元,今年25万元。制片人段彬为他的《九河入海》在去年底和某位一线大腕接触,从35万元/集涨到50万元/集只经历了一个月时间。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文章,观众对他的印象应该是从《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开始,他扮演的“卓越”大概是男四号或五号,他的一张娃娃脸被赵宝刚戏称为“永远的男二号”,并在自己的电视剧《奋斗》里启用他任男二号。某次本刊记者采访赵宝刚时,他表示靠电视剧赢利足矣,因此尽管捧红很多艺人,他并不像别人那样强行要求艺人签约。但他没料到的是,艺人经纪忽然变成一盘很大的生意,这两年赵宝刚也尽量使用本公司艺人了。
《雪豹》收视的良好,让文章又上了一个台阶,本刊记者曾听某地方政府投资电视剧,制片人讲不惜代价务必请文章出演抗战剧男一号,不行就找马伊俐演女一号,显然这只能是痴人说梦了。文章在同龄的演员中呈火箭式上升,在电影《失恋33天》创造票房奇迹前,据说他已经涨到60万~70万元/集,成为一线男演员中唯一的“80后”。与他情况类似的是杨幂,打破了中年演员一统天下的局面,《宫》之后摸到40万元/集。
一线大腕都非常忌讳公开谈片酬,但实际上,电视剧是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永远没有白拿的片酬。《永不磨灭的番号》的导演徐纪周对一线的定义是“决定一个戏气质的人”,卖剧就卖这一张脸,这些面孔大多数是部分中年男演员以及蒋雯丽、宋丹丹等极少数女演员,在多年没有新人出现的电视剧行业,文章、杨幂属于特例。一线男星的报价不低于四五十万元,这些人中包括孙红雷、陈道明、陈宝国、王志文、李幼斌、柳云龙、黄志忠、吴秀波、林永健、黄海波等人,其中据说最高可达80万元,不低于30万元的女星才可算一线,比男星的数量略少一点。
还有另一种结算方式,在配置不起的情况下,男女一号会找新人,但三、四号角色找大腕,这时腕的价格不是按集,需要按天,一线均价三四十万元/天。为了物尽其用,全组都会尽着这个腕的戏,用行话叫“二次进景”,集中突击完他的戏份,即使24小时连轴也无可奈何。于是新规矩又形成了,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这8小时有的从进入化妆室算起,更有甚者从离开宾馆时掐表。
注意,这些钱不包括额外发生的费用。比如老演员彭玉每集10万元,她的要求是给她女儿一个角色,象征性付点片酬,主要是为了照顾她。年轻演员就不会这么简单了,一位已婚女明星除了带上女儿、保姆,还包括她的父母,这就必须租个别墅,所以她不能拍上海、北京以外的戏。现场带三五个助理的更是常事,专职打伞的、递茶杯的、捶背的,连宋丹丹都发微博表示想不通。
以上全部是完税价格,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电视剧形成了完税价,假如某演员一集片酬60万元,加上税金就会抽走2000万元,当然剧组普遍都会做阴阳两本账,我们假设没有避税,计算一下电视剧成本与售价。前两年《三国》成本冲高100万元/集曾经成为话题,当时平均成本在六七十万元/集,不过很快,成本与演员价格一起飞涨,随便一部都市题材低于100万元/集的已经没有。通常电视剧在30~35集的居多,如果制作成本3000万元,一个大腕就可以拿走60%的投资,而过去,所有演员的成本约占全剧的1/3。现在日本还保持着这个投资比例。
“三名一高”是电视圈的说法:名导名编名演,带来高收视,这10年来剧组里的其他工作并没有涨价,10年前和现在的副导演、策划等工种收入是一样的,普通编剧、导演应该感受不到收入丰厚。一线导演如高希希、赵宝刚、郑晓龙、刘江,一般是10万~15万元/集。前年SMG(上海文广)开会时,曾有投资方感叹,某制片人一定是疯了,给编剧彭三源在《亲兄热弟》的价码是7万元/集。但是现在,一线编剧可以收到15万~18万元/集,名编剧都有了自己的写作班子。入行3年的编剧秦晔告诉记者,编剧有一条“6万分水岭”,6万元以上的可以称为名编剧,刚入行的1万元/集起,不限参与人数。不过非著名编剧要分5个步骤才能拿到全款:大纲可以拿到10%~20%的订金,然后是分集大纲、最重要的前5集、一半剧本、全部。而著名编剧会有人捧着钱等着,顶尖编剧已经参与投资分成。
但这些行业只是一线涨价,演员却是普涨。徐纪周看到的情况是分为两极:1万元以下与10万元以上,而叫价10万元以上的,竟然是很多业内人士想破脑袋也不记得演过哪部戏的生面孔。
有人了解过日本电视剧的投入,每集演员价格约为70万元人民币。《豪斯医生》男主角休・劳瑞和《好汉两个半》的男主角艾什顿・库彻,纳税之后每集35万美元,在物价日趋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片酬已经提前接轨。
片酬挤压掉的必然是其他投入,于是各类咄咄怪事发生。李洋是总政艺术局的大校,参与过《亮剑》、《士兵突击》等名剧的监制、策划,有一次他拿到自己写的一部戏的剧照非常惊诧,问制片主任:从哪找的剧照师?为什么焦点都是虚的?后来他得知,是导演从乡下把自己弟弟叫来了,连傻瓜相机都不会用,就当上剧照师,只是为了省钱。
再核算一下电视剧的销售。2007年,一集戏卖70万元算很高,去年200万元,今年三四百万元是正常。这个算法比较复杂,首先是独播剧,央视一套在这块是老大,他们可以拿200万元/集来买剧,可是地方卫视可以捆绑在一起,通常是四家卫视,简称为“四颗星”。以今年初播出的《你是我兄弟》为例,一颗星出25万元,四颗星100万元;下半年销售就涨到了一颗星45万~55万元。《乡村爱情5》预估可到400万元/集。因此现在央视每次出价都会被地方组合干掉。另一小部分收入来自地面频道和二轮播出,对于成本低的戏这块很重要,甚至是全部,去年全国生产1.4万多部(集)电视剧,所有播出平台能消化7000集;今年更加可怕,上半年已经生产了1.5万多集,全年预计3万集,有1/3播出,能够上星的戏当然基本都是三名一高了。
由于视频网站的迅猛发展和积极上市,它们可以消化掉一部分成本,据说《宫2》独家视频播出权卖到了180万元/集,既然网站又出了一份比电视台更高的价格,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资金链还未断裂,演员价格依旧飙升。电视剧赢利也变得和演员价格一般两极化,要么大赢,要么大赔,再也没有微利时代。有趣的是,赢利的四处吆喝,赔本的悄无声息,圈外人会以为市场真繁荣,而非虚泡沫。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