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篇――无故反弹琴?
为了展现一下古人的闲情逸致,高雅风度,古装剧里弹琴吹笛往往是不可少的。不过这种场面给专业人士看了,估计又得泪奔了。“横吹笛子竖吹箫”是笛子与箫之间最直接的差别,在TVB版电视剧《神雕侠侣》里,从黄老邪到东邪门人程英都是拿着箫横摆吹得不亦乐乎。听说过反弹琵琶,没见过“反弹琴”,张纪中版《神雕侠侣》中小龙女一场弹古琴的戏被不少人吐槽,因为她把琴拿反了。古琴一头大一头小,大的那边即为琴头,弹琴时琴头在右,但小龙女则是将左右搞混。《六指琴魔》中,宁静也被挑出了好几张“反弹琴”的照片。
“专业吐槽家”的挑错情结
4小时解析一集,是每天最兴奋的活儿
与“秘史”“后宫”等剧几乎同时出现的,大概就是贴吧论坛里的专业吐槽帝,网友“斯库里”就是天涯常客,今年年初《宫》热播时,他每天要花四小时看上一集――不是网速太慢,而是“兴趣点”太多,所有台词、剧情、道具、称谓等不合时宜的BUG,都能成为他的吐槽对象。
潇湘晨报:作为天涯有名的烂剧“吐槽”控,你几乎要一帧一帧截图来普及历史常识,一般看上一集电视剧要花多长时间?
斯库里:我记得当时吐槽《宫》时,是每天七点半就开始在微博上守着吐槽,通常要4个小时左右吧。
潇湘晨报:每天用4个小时,动力和成就感怎么来呢?
斯库里:《宫》是号称“翻了20遍清史稿”的“正剧”吧,哈哈。其实要是《步步惊心》《倾世皇妃》这类摆明了是普通穿越剧、架空剧或者戏说题材,我反而没有激情吐槽了。成就感这方面,很多看官的回复都非常棒,看帖回帖也是个乐子。有些老师看过我的吐槽帖后,还回帖跟我说,用我的言论去告诉学生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这个真的特别有成就感。
潇湘晨报:最近《武则天秘史》《后宫》几部热剧BUG层出不穷,像这种剧犯哪几种错误是你坚决无法容忍的?
斯库里:这个不好说,各人标准不同。比方说《后宫》里演员的台词中出现“英宗”这个庙号,庙号是皇上死后进太庙时上的尊号,没死的话是不可能出现的。我对于这种常识错误就不能忍了。
潇湘晨报:据说很多人都有烂剧受虐症,不少片方也会有意无意制造雷点提升话题度,你怎么看?
斯库里:这方面,毕竟我也不是业内人,所以不好评价。不过这种行为对于快餐剧(提升人气)来说确实是最有效的。
潇湘晨报:判断历史失实,你一般是根据哪些资料得出的结论?
斯库里:一般来说,除了明显和记忆中不符的BUG――比如前面提到的庙号,大多数失实只要简单地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答案。如果搜索答案看起来不太靠谱,就会尽量地查资料去做各种交叉比对。网上的信息量基本上足够了,我也经常打电话去找人请教。遇到实在拿不准或资料不齐全的,就会在微博上列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不过这类的BUG也不常见。
潇湘晨报:什么原因让你有了吐糟的欲望?
斯库里:很早就喜欢吐槽了,《康熙王朝》的那句“我孝庄”的经典台词,还有张纪中的金庸剧等等,在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就常提起。至于在微博上用四个小时吐槽一集……因为《宫》实在BUG太多了。
[观点]
郦波:形成合力,传播正确的东西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节目《非常靠谱》常驻嘉宾
喜欢找BUG的,还有不少历史学家。每一部古装剧播出,就会引起一些专家学者关于剧情与史实不符的批判,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差错、戏说会影响到观众对于历史的判断。对此,曾在《百家讲坛》主讲的郦波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目前大家对于“历史剧”的挑剔,大多是没有明确的定位:“像秘史剧、穿越剧这种,它就点明了是在进行艺术演绎和加工,它需要一些噱头,像《步步惊心》这种它来自于小说,本身就是借助一个桥段进行演绎,虚构无可厚非。”但如果是正史剧历史题材还是要能够尊重历史。
对于网友和专家指出来的各种历史错误,郦波表示,偶尔出现差错很正常,但这也跟过于商业化有关,“谁都会有错的时候,但很多影视剧现在是为了凑集数,生搬硬套一些剧情,导致出错太多”。
相比起一些专家学者对于这种错误会“带坏”观众的忧虑,郦波反而认为,这间接造成了一个良性合力,“比如现在一部电视剧出现错误,网友或者专家在网上将其揪出来,然后媒体再报道,再公布出真实的史实,一来二去,它反而形成了一种合力,将正确的东西传播出去,引来了大家关注”。所以他坚持认为历史不应该成为历史学家的禁脔,“没必要对影视剧有过高的要求,拍电视剧不是搞学术研究”。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