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普通博士研究生并非像Sheldon那样的极端,而我在美国读博士的这两年也仍然感觉到和社会的疏离。
因为科研的压力无时无刻不悬在头顶,因而对除了科研以外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和闲心。
每天的生活便是起床,去实验室,与电脑相对无言一整天,然后回家吃饭,继续面对电脑几小时,关掉电脑睡觉。
有时候觉得一天都不需要说话,如果不去故意找人找话说。于是乎过去的两年,虽然没有任何来经济的压力和家庭的琐事,却成为了我从出生到现在内心最孤独、最苦闷的两年。
一个人做研究,是个漫长的过程,可能很长时间都感受不到外界的反馈,也感觉不到成就感。
11、在斯坦福念博士的心得体会
现在在回过头来说思维的乐趣。最大的乐趣可能在于有了一个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并且实现这个想法的过程。
而实际上,在现在的科研当中,常常是教授先有了一个想法,再找学生来实现自己的想法。
而这个实现的过程最需要的是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习新技术的能力,逻辑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此说来,做科研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思维的乐趣,可能并不比在其它行业中更多。
12、斯坦福博士回顾自己的求学道路
如果现在让我回到七年前,让我重新填一次高考志愿,我还会选择化学或者生物这种基础学科么?
我不知道,因为任何一个职业都不是完美的,也许最适合的就是最能发挥自己长处,最符合自己的审美和价值观的那个。
自己当初的标准很简单,就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而现在想起来,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真的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么。
自己以为的感兴趣,可能只是自己熟悉的,并且能够做好的,或者在自己想象中很美好的。
而基于我们中学的课程设置,对于很多的职业我们都只能够停留于想象。我曾今有想过,如果能制作一些视频或者访谈来反映不同职业的人的日常工作,应该能够帮助高中学生更客观的来选择自己未来的专业。
但是也许这也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因为人也会被环境不断塑造,想法也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这也许就是现代人选择困境的一种:选择越多,焦虑越多,不满足越多。
不管怎样,科研伴随了我从十多岁到二十多岁,成了我青春梦想的一部分。既然是梦想,就注定了和现实存在着距离。
作者潘文颖,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2016年5月份从世界知名的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博士毕业。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