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篇名为“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的博客在网上疯转。
作者程代展教授的一名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博士生,放着国外的博士后不做,却执意选择要去做一名中学教师。
理由是“做研究太累,没兴趣”。程教授为此痛心、失眠,追问“我错了,还是他错了?”
看罢,想起了自己这近十年的科研历程,恐怕要“今夜无眠”了。
2、科学家之梦
2005年,我高三。对于中国学生,那是决定命运的重要关头。
当然对于每天埋头于题海中的我们来说,当时可能还意识不到决定自己命运的除了是高考的考分,更是高考志愿上选择的专业。
当时指导我搞物理竞赛的老师问我打算报考什么专业。
我说想读基础科学方向。老师眼神有些迟疑,说他当年本科的同学,现在还在研究所读博士。
他说那位女同学读博士的原因是因为硕士毕业后不好找工作,所以就读了博士,而之所以读硕士的原因则是本科毕业没有好的工作。
而那位女同学似乎现在还没有找对象。而恰逢那个时候社会上已经开始了对“女博士”的冷嘲热讽,钱老先生半个世纪前的关于“第三种人”的言论又被翻出来成为了句流行语。
“女博士”成了不会打扮,不通世故,嫁不出去的代名词。
一天我指着那份印有”女博士”专题的报纸,装作苦笑的对闺蜜的说,“怎么办,我将来注定要成为女博士了”。
3、高考前全家人关于志愿问题的拉锯战
高考前,当我郑重向父母宣布我要选择基础科学方向,今后做科研的时候,全家如临大敌,紧急召开家庭会议。
从外公到各路亲友,将我围坐在中间,轮番苦劝。
事隔多年,我才体会到那是经历过苦难的长辈对孩子最真实的疼爱。
他们并不期望我的照片有朝一日被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供人瞻仰,而是希望我能安稳幸福的度过一生,不为衣食忧,不为疾病愁。
所以当时他们劝我不要读基础科学的理由也很实际:做科研太辛苦了,读书的时间那么长,他们不愿意我活的那么累。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当时的场景,我没有争辩什么,眼泪却挂了一脸。
4、圆梦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成为天之骄子
尽管不被人看好,一年后我还是坐在了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教室里,内心暗自为自己的执着骄傲。
我也很想知道大家是为什么来学化学这么一个基础学科的。
晚上关了灯,黑暗中大家也就无所顾忌,谈人生谈理想,就谈到了自己的偶像,一个宿舍四个女生,竟然有三个说是居里夫人。
我想不只是我们,作为70后和80后的集体记忆,小时候一定写过一篇叫做“我的理想”的命题作文,而我相信很多小朋友当年的理想都是做一名科学家。
从小学教材里,我们知道了一种叫做“科学家”的人,他们是崇高的、纯粹的、追求真理的、造福全人类的。
更重要的是,与教师与医生不同,他们几乎不会出现在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中,距离而产生了美,神话也因此难以迅速走下神坛。
然而到了四年后本科毕业的时候,这三个当年以居里夫人为偶像的同学,一个转去读金融的研究生了,一个转去读医学博士了,如今也都做得很不错。
而我们本科班里的八个女生中,也只有两个将来或许会做和科研相关的工作,其它的都在不同的时间点转了行。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