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集讲“要不要回来”
有钱能花、不守规矩、酒后驾车、生活混乱……比起低龄化留学群体本身,一些负面新闻似乎更能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而这些似乎也成为了小留学生群体的缩影。
对此鲁引弓感到不满,“完全脸谱化了”。因此,在写《小别离》时,他尽量避免这一点。据他介绍, 这个故事中的人物70% 到80% 都有真实原型。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今年二三月间,鲁引弓买了机票,飞越太平洋,沿北美西海岸一路寻访了100 多位中国留学生。这群孩子散落在各地大街、车站、大学、中学里。
“有些惊讶,他们和外界很多人想的完全不同。”鲁引弓说,“首先,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普通工薪家庭,这些孩子很节约,往往都是‘学霸’级的人物。”
“也有富裕家庭出去的,但他们的父母往往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所以孩子也不会差到哪去。”
在低龄化留学学生本身发生变化的同时,他们家长的样貌也在发生变化。
“以前都是觉得一定要出去镀金,一定要出人头地。现在也有,但更多的家长是希望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选择与应试教育相背离,反而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独立性等综合能力方面更为出色。”
这个群体受到了众多质疑,但同时也被盲目地捧高。在《小别离》中,小宇的爸爸认为,最不济, 小宇出国后能学一口流利的英语回来。实际上,很多孩子出国后,接触的大多数还是中国人,社交圈也还是中国人居多,出国几年,外语能力也并不一定得到提升。
“据我了解,很多孩子出去后过得并不如意,所以我对低龄化留学还是不太赞同的。”袁敏这样对《侨报》记者说道。作为《小别离》小说的策划,她也曾因工作原因长时间与青少年接触,在她看来,低龄化留学并非适合所有人。
对此,鲁引弓表示认同,在他接触的留学生中,有女孩回“家” (homestay)打开冰箱却只看到两片菜叶,瘦到经期都混乱了;有女孩担心病危的奶奶,却因为家人不放心她“转机”和昂贵的机票而回不了家,女孩子为此不说话了好长一段时间,却每天向一只猫倾诉1 个小时;还有一群中国孩子扎堆跳广场舞,“因为他们都没有安全感, 必须抱团”。
“在国内,小孩要面对考试竞争等问题。但是在国外,也有校园文化差异、家庭文化差异的问题。” 鲁引弓说,“所以你问孩子‘你要不要回来’,这真不是一个轻松的问题。”而这一主题,也正是《小别离2》的探寻方向。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