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9月连战、连方瑀夫妇自美返台,时任“内政部长”的父亲连震东亲自接机,对儿子的疼爱溢于言表。(中评社倪鸿祥翻摄)
“台湾必须归复中国”
1943年5月15日,重庆《大公报》发表了美国《幸福》《时代》《生活》三大杂志的发行人、战后问题研究组主任吉瑟浦(JohnK.Jessup)的《美国的战后设计》一文。吉瑟浦此文除坚持“台湾地位未定”“台湾托管”等谬论外,还提及“公民投票”的问题。对于吉瑟浦提出和提及的“台湾地位未定” “台湾托管”和“公民投票”等谬论,连震东先生撰写了《日寇占领前的台湾》,义正词严地予以了反驳:“台湾必须归复中国,这是台湾人一致的愿望,笔者敢负责任代表六百万台胞的断言。”“战后台湾必须归复中国,是最自然的归结,本不需再加以讨论或主张的。”此文发表于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编印的《台湾研究季刊·创刊号》(1945年1月15日在福建出版),在当时引发了极大反响。连震东先生以坚定有力的语气,表达了台湾同胞回归祖国的愿望和意志。
1944年连震东赴重庆任军事委员国际问题研究所组长。1945年4月西京筹备委员会奉命撤销。抗战胜利后,连震东携家眷回到台湾。抗战胜利后,连震东随台湾行政长官陈仪参加受降光复典礼。
连战祖父连横: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
连氏祖籍福建省漳州龙溪,清康熙年间(18世纪初),连横的七世祖兴位公感痛明室之亡,不甘臣服于满清统治,故渡海来台,择居台南郑成功驻兵故地环境幽雅的宁南坊马兵营,自此晚辈沿袭祖训,誓不侍清,在台以制糖为业。
连战祖父连横生于光绪4年(1878年),对历史的喜好与投入,深受其父影响。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特别是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后,亲历日本殖民者对台湾人民的奴化统治,连横更觉悟到修史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的载录传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著史的工作,昭示他的同胞“台湾原本是中国的一部份,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它成为连横呕心修史的最大动力。
连横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搜集史料,无论是17岁时罹遇父亡、割台的家国两难之际,还是35岁时一偿畅游祖国大陆夙愿之时,连横不仅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更觅得30余种海内外有关台湾史著之孤本,因其弥足珍贵,后特编成《雅堂丛刊》。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每有所感,连横都随即记下。如此至31岁,连横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撰写《台湾通史》,1918年8月1日,《台湾通史》撰毕。
10年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修史的壮举。脱稿后,连横仍怕有所疏漏,便分赴各地加以请教。为了让《台湾通史》能够在当时日本殖民统治之下的台湾顺利出版,连横委曲求全且颇费了一番心思。1920年11月5日,“台湾通史”上册出版;12月27日,中册出版;1921年4月28日,下册出版。于此,全书刊印完毕。连横心上的一块重石也终于卸下了。此时,他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终老归根祖国大陆了。
1931年,饱受日本殖民欺辱的连横写信给他在日本东京完成学业已2年的儿子连震东说,“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余与汝母将继汝而往。”连震东奉命回国,1932加入国民党,在西安从事抗战,45年随陈仪反台授降。从此与岛内政坛结下渊源。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