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8月31日),连战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在台湾战区受降布展处,看到陈仪(观察者网注:时任台湾省行政长官,汤恩伯恩师)照片后方是父亲连震东的身影,停留一阵子,与夫人连方瑀合影纪念。此前,台湾一部分人因为连战来大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而对其大加挞伐。新党主席郁慕明随即指出,“连战参加抗战纪念活动很正常,因为他的父亲连震东就是抗战英雄”。
连战父亲连震东曾在抗战时期担任“少将政治官”,抗战后期,连震东撰写《日寇占领前的台湾》,义正词严地指出:“台湾必须归复中国,这是台湾人一致的愿望,笔者敢负责任代表六百万台胞的断言。”
“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
1904年4月23日,连震东出生于台湾。1929年,连震东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科,回到台湾欲加入台湾民报,但是由于父亲连横发表“鸦片有益无害论”,台湾民报拒绝连震东。连震东遂加入日方色彩较重的昭和新报。1931年,连横不甘于其独生子受日本奴役,于是命连震东投奔张继(字浦泉,是国民党创党元老,北伐时的监军二老之一,另一位是吴稚辉)。
年轻时的连震东
1931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张继前往西安,力主设西京筹备委员会,建设西北,作为抗日基地。连震东自然也随他到西安,经介绍加入了中国国民党。此行一去就是十载春秋。(观察者网注:当时国民党有筹设“五京”之意,除首都南京之外,拟设西京、北京、中京等“筹备委员会”)。
1934年,连震东与沈阳名门之后、经济学者赵兰坪之妹赵坤兰结为连理,两年后,儿子连战在西安出生。连雅堂曾留有遗言:“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制胜之意义,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光明希望之象征。”这就是“连战”名字的来历。
在连战两岁时,连震东开始在西京市筹备委员会工作,任秘书;期间为躲避日军轰炸,曾于西安市雁塔区杜城村暂住。连战1至9岁的童年都在烽火下成长。回忆那段童年岁月,连战曾自述,他最深的印象是“躲日军轰炸的防空警报”,而喝白水渗盐太平洋汤、吃混着砂石的八宝饭、穿着缝缝缝补八卦衫的生活;年纪小小的连战不懂得苦,只记得母亲到学校教书担心他乱跑,总是拿个小板凳、画了小圈圈叫他坐着,若是母亲回家后发现他曾跑出圈外,逃不了一场好打的教训。
“战干四团”少将政治官
在这期间,连震东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中央战时工作训练团少将政治官。在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第四团(简称“战干四团”)编印的《通讯录》中,《本团现任教官》一栏记载连震东为上校教官。《通讯录》封面注明“第一、二、三、四、五期教官在内”。该团于1938年9月在西安成立。
当时血气方刚的连震东,正是怀着父辈的民族大义,身先士卒,踏上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征程。当年的战干四团学生王建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政治理论课的主任教师是连震东教官。那时,教官正值壮年,身材高挑,经常穿一身褪了色的黄布军装。讲课的声音洪亮,深入浅出。讲到抗战形势、日我双方军力部署、战事消长、战争前途等问题,分析得鞭辟入里,引人入胜。当年,连教官浓烈的抗日情怀,以及他朴实、干练、雷厉风行的人格魅力都深得同学们的敬爱。1944年11 月,我和战干四团一百多名师生参加中国远征军赴中印缅战场对日作战。出发前,连震东教官和一些台湾籍、朝鲜族学生特为我们壮行送别,大家振臂高呼‘抗战必胜,还我山河!’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场景刻骨铭心,六十多年过去了,仍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1939年,连震东35岁时在西京筹备委员会任专门委员职务。1941年,连震东37岁时任事务组秘书职务。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