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
呼和浩特,蒙语意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一直在努力追赶沿海发达城市的脚步,GDP保持高速增长。
以2000年-2007年为例,该市GDP平均每年增长23.5%,7年间经济总量接近于翻两番,增速连续7年在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保持第一。
在追求GDP的路上,韩志然采用的手段之一是大搞城市建设。
2010年,他在接受《小康》杂志专访时提到,2004年刚到呼市时,城市的建筑面积加起来将近3000万平方米,之后几年加起来差不多拆掉了1800万平方米,相当于换了多半个呼市。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大召区块改造。
一名当地知情人士对澎湃新闻介绍,大召寺是位于呼市玉泉区南部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建成于公元1580年。过去寺庙周围有很多上了年代的危旧平房,道路狭小,居住环境比较差。 2005年,韩志然确立了大召区块改造项目,拟将呼市大南街以西,大召寺、通顺街以南,鄂尔多斯大街以北的25万平方米(380 亩)范围内的旧城区进行整体改造。
在《呼和浩特日报》的报道中,大召区块改造是2006年呼市城市建设一号工程,也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工程。
上述报道还特别提到,大召区块的拆迁不仅没有因矛盾和困难拖延迟缓,而且仅仅用20多天就将涉及5000多户近3万人的拆迁项目奋战到尾声,创造了拆迁史上奇迹般的“玉泉速度”。
“这种速度背后,有多少老百姓的利益是被牺牲掉的?”上述当地知情人士透露,大召区块的拆迁并不像公开报道那样“和谐”,很多老百姓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搬离。
韩志然的做法,也让呼市人不由地拿他和老书记牛玉儒做对比。
牛玉儒,出生于1952年,不仅和韩志然同岁,两人还是通辽老乡。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牛玉儒曾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等职,2003年4月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市市委书记。
当地多名知情人士对澎湃新闻介绍,牛玉儒是位注重城市面貌和规划建设的官员。
早年在包头任职时,该市就在他的努力下,荣获全国园林绿化、住房制度改革、安居工程先进城市和“联合国人居中心2000年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良好范例”等称号。
在呼市任职期间,牛玉儒也在着力改善当地市容市貌,尤其在公园开放、城市绿化、兴建广场上花了不少心血。另外,他还请北京某规划设计院为呼市发展编制规划。
2004年8月,牛玉儒因病去世。一个月后,韩志然接任呼市市委书记。
“按照以前的设想,呼市要搞许多公园、绿地,商业也是分成不同片区,分散开的。”上述当地知情人士回忆,大家都觉得,新来的市委书记应该延续牛玉儒的思路,根据规划实施城市建设,但韩志然并没有这么做。他到任后,原来规划的绿地建了楼房,新建的、合法的房子也拆了不少。
房价
与拆迁伴随着的,是呼市古建筑受损。
2007年3月,据《内蒙古晨报》报道,呼市的89处“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已经所剩无几。
呼市文物处宣传科的赵志刚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旧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没有了当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就出现了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对立矛盾……”
2015年1月,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内蒙古博物馆做讲座时也提到,“近年来,包括呼和浩特在内的一些城市大拆大建,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城市文化空间遭到破坏、历史文脉割裂、社区邻里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消失。”
拆迁还带来了房价上扬。
2006年6月,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地生财,地方政府“有形之手”推动房价猛涨》的报道,抨击呼市政府人为推动房价。
报道提到,2004年,呼市商品房均价为每平方米1600元左右,这引起了一些政府领导的担心:低房价很难吸引大开发商,制约了城市建设;偏低的地价也造成房地产开发商利润空间过大。
为改变这种局面,呼市在2004年底把土地收储中心调整为政府直属机构,开始了“最大宗国有资产”的经营。
上述报道还称,2005年,在专业公司的帮助下,呼市通过“招拍挂”出让土地8000多亩,土地价格从2004年底的每亩30万元左右提升到50万元以上,最高达到300万元。市政府的土地净收益超过4亿元。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也从2004年的每平方米 1590元陡然升到2005年的2400多元。
几天后,韩志然在迎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城市建设媒体通报会上回应,“呼和浩特房价不存在泡沫。”
他表示,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房价之所以上涨,一是主动性住房需求增大,其次是经济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增加住房市场需求量大。另外也与过去房价基数低有直接关系。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