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旧人、旧闻、旧印象的时代,那是一个保守分子与激进者并存,狂士与酸儒共处,迷惘者与殉道者同行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彼此冲击的思想、激荡热烈的理念在一所所“消失”的名校孕育;捍卫旧思想、强调新精神的大师们在一所所“消失”的名校共存。
曾几何时,这些名校无不是中国教育的骄傲。就连那一个个校名,也是精彩绝伦,各有千秋,韵味无穷。
诚如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年祀,与天壤同久,这一理念也随之成为了彼时名校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陈寅恪等大师不可复生,“消失”的名校却在新的时代里孕育新的生命。回顾那些“消失”了的名校,让我们在“消失”的地理坐标上体悟并未消失的大学精神。
一、老北大的魅力——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部分师生合影
作为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重要产物和唯一遗存。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孙家鼐任第一任校长。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东街、沙滩、红楼等处。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
北大红楼(现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变法失败后,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但举步维艰。1912年,曾翻译《天演论》的严复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接管大学堂事务。同年5月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成为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其最大特色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科学文化。其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强调“中西并重”,务使二者“会通”,缺一不可。但在本质上它仍然是一所封建书院。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
直至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在启用教师上开始体现“兼容并包”之精神和“学术自由”之主张,北大方将“兼容并包”的精神浸透于它的每一个方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被撤销,北大迁入其址并成为了一所以文理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但无论是曾经的沙滩红楼,还是今日的未名湖畔,北大一如既往地延续着蔡元培先生“旧学旧人不废,而新人新学大兴”的主导思想,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国内的顶尖人才。
二、燕园故影——燕京大学
提起中国近现化教育史,不能不提及“消失”的燕京大学。作为1916年,由华北地区的几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的一所著名学府,其校址即今日北大的校址(早年称燕园)。
燕大旧照
由于是不同的教会学校合并,所以起初管理非常混乱,一直没有满意的校长,直到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才开始有了转变。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