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日17时,北京遭遇13年来最大沙尘暴,多个监测站点PM10爆表。
7小时前,1300公里外的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沙尘开始集结。7小时之后的北京,强劲的西北风卷着黄沙从天而降,弥漫北京,遮天蔽日。一度被人们遗忘的沙尘暴阴影重现。
相似的场景在13年前也上演过——2002年3月15日,北京遭遇建国以来最大的沙尘暴,持续时间长达49小时,总降尘量3万吨。这股沙尘暴同样源自阿拉善。
因植被破坏、荒漠化加剧,曾经草丰羊肥的阿拉善成为中国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也是北京沙尘暴的主要源头。
从2000年起,中国投入数百亿资金发起环北京防沙治沙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希望在中间筑起绿坝,阻隔风沙。然而,沙尘暴的源头阿拉善似乎还未走出阴影,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黑风来了
沙尘暴又来了。
刘金香从地平线处走来,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小小身影仿佛置身茫茫大漠。
眼前的这一大片光秃秃的沙地,曾经是阿拉善牧民刘金香放羊的牧场。
4月15日下午,北京气象局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下班高峰时段,全城笼罩在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黄沙之中,恍如置身“寂静岭”。
这样的风沙对“发源地”阿拉善来说不足为奇,半个月前,一场更大的黄风刚刚席卷而过,把刘金香种的梭梭(一种灌木)幼苗都给埋了。
因为大面积梭梭林的保护,历史上的阿拉善盟一直是草丰羊肥的美丽牧场。然而,几十年前,绿色屏障在环境破坏下急剧缩小,阿拉善也逐渐裸露在风沙之下。
在当地牧民的记忆中,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阿拉善的风沙开始越来越大。严重时,天上会刮起黑色的风,携着大量沙尘,瞬间让白天变成黑夜。
1993年5月5日的那一场黑风是阿拉善人心中永远的阴影——牧场上,滚滚“黑云”像爆破的原子弹从天幕压下。一瞬间,伸手不见五指。指甲盖大的石子打得后脑勺生疼。羊群被埋进沙里,有的已经窒息。一些放学回家的孩童没能回到家,永远消灭在风暴中。临近的左旗县城,点着蜡也看不清对面的人,只有窗外整晚的沙石咆哮。
后来,当地居民才知道,黑风的学名是“沙尘暴”。这场特大沙尘暴从新疆西部边境集结,短短几个小时横扫甘肃、宁夏、内蒙古,造成85人死亡,264人失踪。
从此,“黑风来了”成为阿拉善人最大的恐惧。“三天一小风、五天一大风”更是家常便饭。
1993年也让“沙尘暴”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主流媒体上——《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南海惦念西北特大风沙尘暴灾区江泽民电慰河西干部群众》的报道。
但这场位于遥远西部的“灾害”并未引起人们警觉。殃及北京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世纪之痛在几年后才到来。
2000年世纪之交,3月27日,北京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一次特大沙尘暴。突如其来的狂风裹挟着滚滚黄沙在几小时内把整个北京城全部笼罩。
2002年,北京爆发了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的沙尘暴。整个中国北部笼罩在沙尘阴霾中,近1.3亿人口受到影响。
后来,中国投入数百亿资金发起环北京防沙治沙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但至今尚未远及“源头”阿拉善高原。毕竟,在幅员辽阔、极度缺水、风沙肆虐的“沙漠”里造林种草,无异于精卫填海。
时隔13年,沙尘暴又回来了。
希望与绝望
沙尘暴把阿拉善这个曾经的牧民天堂变成了地狱。刘金香数次想过逃离阿拉善。
到2010年阿拉善禁牧以前,“放羊早就吃不上饭”了,卖羊毛、羊绒的都
给羊买了饲料,陷入恶性循环。
牧民大批撤离,年轻人纷纷离家打工。已经60岁的刘金香无路可逃,也舍不得扔掉这片曾给过自己生命的草场。
2012年开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开始在苏海图地区发起支持牧民种梭梭的项目,刘金香第一批报名。
点缀在阿拉善的原始梭梭林带曾是牧区的天然屏障。自从梭梭林在“大集体时代”遭到毁灭性破坏后,阿拉善的草场失去最后的遮挡。
刘金香家几公里外就曾是茂密的原始梭梭林。梭梭林萎缩后,草场迅速沙化。
毁灭一片原始梭梭林并不费事,种活一棵却并不容易。缺水成了最大的问题——当地地下水位低,栽下幼苗前两年还需要几次人工浇灌,水是用大型罐车从外面拉进来的。今年春天,为种植950亩梭梭,刘金香就已经投入了5、6万元。要是这些苗子活不下来,投入也就打了水漂。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