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人康抱着父亲陈士榘的照片。1937年,时任八路军115师343旅参谋长的陈士榘参与平型关战役。新京报记者侯少卿摄
杨秋华展示父亲杨得志的照片。1937年,时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团长的杨得志参与平型关战役。新京报记者侯少卿摄
人物小传
陈人康(63岁)
八路军115师343旅参谋长、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曾在解放军第二炮兵任职,后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作。
杨秋华(65岁)
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团长、开国上将杨得志之女。曾于解放军总参管理局招待处工作。
退休后,有着军人情结的陈人康还是习惯穿一身军绿色衣服。
他总说生不逢时。
“当了个和平年代的兵,无法像父辈那样抗击外侮,叱咤疆场。”
他的父亲陈士榘,28岁时参与平型关战役。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当年,决策、指挥和参加平型关战斗的各级指挥员,有278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其中元帅3位、大将1位、上将11位、中将36位、少将227位。
与声名显赫的父辈们不同,大多“将军后代”的经历如陈人康一样:读书、当兵、转业,在人生大多数时间中,默默无闻,少有关注。
“虽然父辈间是同生共死的战友,但子女后来却很少来往。”陈人康说,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许多年后,那些来往甚少、年约花甲的“将军后代”们慢慢聚在了一起,通过讲课等不同形式,频频“发声”。
陈人康说:“当发现今日社会正将父辈们的传统丢弃,正与他们的理想脱节。你就会明白,他们留给我们的,绝不仅有一个称谓。”
每次见父亲被要求敬军礼
1968年,16岁的陈人康成为一名普通的解放军工程兵战士,父亲陈士榘正是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他并未因此受到特殊照顾,反而被要求做最艰苦的工作。
“干的是建筑工人的活,每天在工地上用耙子搅拌砂浆,挑水泥。”陈人康也没什么抱怨,“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大多数将军的子女都有相似经历。”
他认为,这也来自老一辈革命家的意志,“他们是战争的胜利者,但并不认为胜利的果实应由自己的子女享受。”
对于父亲,在陈人康看来更像是上级。从军后,他每次见到父亲都被要求敬军礼,然后才叫爸爸。陈士榘对子女说:“我首先是你们的首长,然后才是你们的父亲。”
1984年,陈人康转业进入对外经贸大学工作。二十多年后,以普通干部退休。
陈人康说,上世纪60年代,他就读于北京十一学校,这是一座典型的军队干部子弟学校,全班40多位学生,大多是将军后代。如今,同学中做到局级以上干部或企业老总者,不到五分之一。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