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解说牌挂到了专家吃饭的饭店门前
地质公园标识的缺失是张家界面临的另一项“差评”。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整改建议称,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内几乎看不到世界地质公园标识,只强调自己是世界自然遗产。尽管当地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辩称,这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但他们此次还是新增公园主副碑3块、总体介绍牌9块、景点解说牌57块以及科普宣传栏18组。此外,还对大部分原有标识系统进行了维护翻新,使所有标识系统上均有世界地质公园标识。
澎湃新闻在现场采访时看到,新增的木质地质解说牌,外观漆成棕黄色,原先的旧牌要么只有世界自然遗产标识,要么世界自然遗产标识放在世界地质公园标识之前,而新牌有意将世界地质公园标识放在前面。
在一处名为“拜仙台”的景点,原先的石牌上写有:“扶栏凭眺,幽谷中许多峰顶如台,卓立云表,是地神拜仙的理想境地。”而一旁油漆尚新的木质解说牌则有“层理和垂直节理”的地质解说词,并配图,图中用文字标记,对应远眺处的岩石地貌。
“(解说牌)上次我们来立的,前两天才弄好”,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一名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
这样的木牌在景区游道两旁随处可见,在“迷魂台”通往“天下第一桥”的一条林间道路两旁,立了足有10多块解说牌。连陪同专家考察的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处长刘五一都忍不住说:“怎么靠这么近,太集中了。”
澎湃新闻采访时发现,连当地一家安排专家吃饭的饭店门前,都立了多块地质解说牌,引来陪同考察的当地工作人员自嘲。
整改意见中,有一条特别指出黄龙洞内景观“褪绿”的问题。
所谓褪绿,指洞内由于游客数量超载,二氧化碳过多,加上强光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洞内石钟乳、石笋等景观上长出青苔,石笋变黑,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影响,不再晶莹剔透。
据黄龙洞工作人员张小兰介绍,该洞每天接待游客最高时逾万人,2014年元月,景区开始限制游客数量。联合国专家8月4日下午4点到访时,洞外门票站入口电子屏幕动态显示的游客数量是“4390人”,而每天最高限值为5000人,超过就得改到第二天来参观。
张小兰告诉澎湃新闻,为迎接联合国专家检查,从6月18日到6月底,黄龙洞运营公司安排人使用专门设备,对石钟乳等进行清洗,“组织6名员工,连续18天,下班后搞到凌晨3、4点”,将上面的青苔擦拭掉。
但张小兰坦承,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阻止洞穴退化已不可能,除非“彻底关掉”。
亮红牌,“领导要摘帽”
8月5日下午的反馈会上,两位专家都给了张家界方面的工作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基本完成了10项整改建议。
“他们(的整改建议)说的是实话,国内理解这个问题的态度不一样,他们是从保护、开发和谐统一的角度,我们就是从怎么发挥旅游经济价值的角度”,张英对澎湃新闻说,尽管张家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质地貌资源,但当地官方还是担心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可能被取消,“他们一句话就解决问题,张家界不只是你们的张家界,也不只是湖南、中国的。”
此前有过世界地质公园被除名的先例。“他们不是因为别的,就是从保护、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的角度,你不保护,没事,我把你的牌就摘了。”
2013年5月,帕特里克•迈克基维尔来考察后,看到景区内居民乱搭乱建的情形。
“他跟我们提出,不一定要把他们搬出来,要教育、引导他们热爱这块土地,为在地质公园生活感到骄傲、自豪,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园来爱护”,张英说,这项工作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高的要求,并不是立一块牌子那么简单。要有一个全面宏观的考虑,完全站在几十年以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质公园的建设、管理和保护”。
“就这一个要求都非常难达到”,张英对澎湃新闻说。
李珍娥告诉澎湃新闻,该区为了迎接世界地质公园评估,几乎动员全区所有职能部门,责任落实到人,“花了很多钱,不能亮红牌,(否则)领导要摘帽”。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