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西哥到达美国后,老黑们需要付给蛇头3万美元,同时也有些人拿不出钱来。拿不出钱的偷渡客只好呆在蛇头的店里打工。
多数移民家庭,在外人的眼里,看得见的是财富,看不见的是家人分隔两个大陆、常年不得相聚的心酸,就像62岁的陈周钗在提及儿子时,眼里来不及隐藏的悲伤。他已经23年没见过儿子了。
1995年,那时候,亭江有条件的人都往国外跑。被关在洛杉矶监狱里已两年多的陈周钗,思家心切,申请回国。他很果断地说:不想出去了,抓过一次怕了。在外面太久了,想家人想回家。
1991年,他离开东街村的家,从云南进入缅甸,然后辗转至曼谷,并在1993年搭上了蛇头安排的货船“金色冒险号”。偷渡不仅没有实现他怀揣的“美国梦”,而是把他投进了监狱。四个多月的航行之后,快抵达时,预先说好的小船没有来接应。海岸就在眼前,陈周钗与其他乘客纷纷跳进冰冷的大西洋,试图完成最后的登陆。但陈周钗被海岸警察截住,另外有10名急切的偷渡者甚至还没来得及看清楚晨曦里的美国,便溺水而死。
陈周钗回到家里时,19岁的儿子已经偷渡至美国一个星期。因为儿子至今未拿到身份,何时能回来探亲,还是未知数。
因为在美国有案底,郑翠萍的弟弟郑美扬在1998年回大陆后没再踏进美国,而家人留在彼岸。大部分时间,已经当爷爷的他一个人生活在盛美村装修奢华的大房子里。郑美扬的生活很简单。他喜欢吃鱼,多数时间里,他自己下厨,煎一条鱼,炒一个菜,一个人吃饭,“太冷清,也没办法”。
在父亲郑济良生前,有十几年的时间,郑美扬与他多次擦肩而过。在多年后,他忍不住感叹:“没意思,一辈子没跟父亲在一起多少时间。”郑美扬与家人移居香港时,郑济良已经去了美国。郑美扬1977年偷渡美国时,他父亲的非法身份暴露,恰被遣返。郑美扬从香港飞美国,他的父亲从美国飞出来。1998年,郑美扬回国,父亲去了美国。父亲临终前,郑美扬恰在海南等着登机,没有接到电话。而他的爷爷很早下南洋去新加坡,现在连坟墓都没有找到。
郑美扬说:“为了生活,没什么值不值。”
1993年,盛美村隔壁的东街村村民老杨,在蛰伏多年后终于得以偷渡到了大洋彼岸。但此后八年多在美国中餐馆的打工生活,远不像老杨原先设想的那般光鲜。上世纪90年代,各地越来越多的移民涌入美国,不仅餐馆的月薪从原来的1000多美元,降到700~800美元,连餐馆的工作都难找了,在美国没有亲戚的人运气差的还得去工作介绍所。
“一个月800美金,非常辛苦。在美国连家都没有,忙着赚钱还债,还要负担家庭。”
2001年,老杨的儿子也偷渡去了美国,如今,孙子已在美国出生。“我和儿子为他打拼。”老杨希望孙子读书接受教育,做美国人的工作,而不是在餐馆打工。
来来去去
这次回国,郑廷同请了几位四川工人,重新给院子装上了铝合金栏杆。郑廷同虽然陶醉于这个村子的宁静,但家人、孩子、生意都在美国,似乎已经回不来了。
郑廷同整个家族从他孩子这一代都在美国,他的父亲郑美佑不会英语,如果餐馆里有老外,他就叫来儿子。而郑廷同的三个孩子都在美国出生,都是美国公民,最大的已经12岁。两个已经在美国上小学的孩子,他们最近刚刚放假回国,他们能说三种语言:普通话、福州话,和流利的美式英语。将来,这些ABC(American-born Chinese)很可能脱离祖辈、父辈的发家轨迹,成为美国的白领一族。
“生活还是这边好,但没办法,儿子、孙子都在外面。”郑廷武说。盛美村的大部分人依然选择在国外做生意,除了家人原因,国外贷款更容易,贷款买个房子,放租出去,若干年后房子就是自己的了,而国内贷款利息太高。但同时他发愁的是,在美国经营中餐馆,打工仔已经越来越难找了,早期出去的人在有了本钱后,多自立门户,而现在出去的年轻人都不肯吃苦,不愿意做餐馆的活。
最多的时候,盛美村曾有1000多人,但是现在村里常住的本地人,仅两位数。郑美扬指着自己家那排房子说,那是盛美最老的一条街,但如今包括他在内,只住5个本村的人,其中两个还是80多岁的老人。
亭江镇曾有“寡妇村”之称。在移民期之初,青壮男劳力漂洋过海,留下妻子留守在家。此后,偷渡出去的人拿到身份之后,将妻子接到美国,生下的孩子送回国内让老人带,到上学年龄后再接回美国上学。有一段时期,亭江镇像现在多数农村一样,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但现在连孩子也少见了。腿脚利索、还能走得动的老人,也都由子女接出国了。
往日盛行的偷渡之风,近年已经退了温。办护照、签证已经不像往日难如登天。不过这也使得亭江镇另一个产业保持了长青:出国业务。在亭江镇,写着“国内外机票、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各国签证填表”这些经营范围店面并不少见。
不过,也有华侨嗅到了国内今年的发展趋势,回国投资办工厂、做生意。“有的人想回来,有的人不想回来,各有各的理念。”杨享齐说。这位福州开发区外侨办的负责人才接手三个多月,就已经接待了三四百个想重新上户口的华侨。在上世纪,公安机关曾注销了某个时期偷渡者的户口,如今中央开了口子解决这个问题,鼓励华侨回国消费、投资。
郑廷同那座年岁颇大的老房子,租给了在附近工厂里上班的四川民工。越来多的本村人的房子,大多是租给了说着安徽话、四川话的民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率先改革开放的沿海地区吸引了内地的民工。亭江当地劳力外流与外汇流入相接,中国大陆内地不发达地区的民工,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到达亭江做建筑工或踩人力三轮车,或进入工厂打工。
现在的多数时候,盛美这个因移民而兴、又因移民而默的村子,本地人还不如房子多。最近短短的时间里,村里又有6位80多岁的老人相继去世。有些院子里的杂草甚至已经齐腰。那些漂亮、豪华得可以称得上别墅的洋房,铁门紧锁,常年沉寂得像死去了一般。
“5年后,村里可能就没有本地人了。等我死了,我儿子就不会回来了。”郑美扬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