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早,在王殿华指引下,李芊墨在织金县另一位老人的破旧屋子里,再次见到了穿青文化的另一抹痕迹——三把外形类似二胡的陈旧乐器——一种穿青人在碰到红白喜事时必不可少的乐器。李芊墨记得小时候家里曾有过这样一把乐器,每当父亲小酌之后,就会拿出来摆弄一番,乘兴拉上几段。
要拜访的老人外出,在李芊墨的请求下,王殿华坐在一张旧沙发的扶手上为她演奏了一曲。演奏前,他花了不少工夫调试音色——乐器很久没被人碰过了。
当沙哑而古怪的琴声响起后,李芊墨安静地蹲在地上,一只手撑着下巴倾听,另一只手举着自己的iPhone手机记录。
老人家里几名幼童对琴声无动于衷,他们全被李芊墨手里亮晶晶的手机吸引住了。一曲拉完,王殿华将乐器轻轻放下,叹息着说,这种乐器现在也很少见了。
当李芊墨听说贵州六枝特区郎岱镇下辖的一个偏僻山村偶尔还有人穿着穿青服饰,甚至还有老人会梳穿青人特有的发型——“三把头”时,她又动身了。
经过不时会刮擦到汽车底盘的一段漫长山路后,李芊墨走进了这个小山村。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已外出打工去了,只有老幼妇孺们留在家里。但他们的穿着打扮已与外人无异。听到李芊墨想看看“三把头”的愿望后,刚从庄稼地里回来的王礼芬满足了她的愿望。
这位67岁的穿青老人花了差不多十分钟时间,将李芊墨的长发东盘西绕后,束成了一个造型奇异的发型。李芊墨请人用手机拍下了整个过程。王礼芬松手之后,这个被李芊墨称为“传说中的发型”随即飘落消失。
临别前,王礼芬的媳妇——41岁的穿青妇女刘金兰送了几件她多年前缝制的传统穿青饰品给李芊墨。李芊墨兴奋不已,这是她搜集到的第一批穿青物品。但王礼芬对此感到难为情,她腼腆地笑着说,当地人现在穿戴这样的东西出门,会“很笑人”(意指会被别人笑话)。
李芊墨可不这样认为。
穿青人的文化痕迹似乎正在全方位退去。这让李芊墨十分不安。在贵州的日子里,她每晚都呆在宾馆整理旅途中记录到的图文音像资料。她打算把这些资料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们浏览。
迁移中的尴尬
现在,即便年轻一辈早在互联网上创建了专门的穿青人论坛,但在那些关于民族成分的热烈讨论中,大多是对已有资料的不断重复。
由陈宏枢牵头编撰的《穿青人历史与文化》几乎是当地唯一关于穿青人的书籍。但这本七年前只印了2000本的书末尾印有“内部资料注意保存”,从未公开发行。
在毕节,“穿青人”似乎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毕节日报社的杨春明说,除了领导姓名旁的标注外,“穿青人”这三个字从未在毕节当地的媒体上出现过。他说穿青人“就像一个报道禁区”。
由于国家的民族代码标准中没有“穿青人”一项,当穿青人离开贵州到外省求学、工作时,他们往往会因为找不到对应的民族代码,而遭遇到难以办理身份证、户口迁徙之类的困扰。
杨春明的儿子就是其中之一。
三年前,他的儿子考上了上海一所大学。当时由于户口无法迁入当地派出所,一度不能获得学籍。杨春明最后托人找到关系才解决了问题。“其他人的民族成分都是打印的,只有我儿子的是手写上去的”。
《南都周刊》记者在贵州省内穿青人最多的毕节市采访时(织金县即属该市管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领导称,目前当地有上百万人长期在外求学、务工,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穿青人,“他们应该享受到与其他民族同等的政府服务”。但他承认,现实中很难实现。
甚至在毕节大方县,当地企业家李发永数年前在办理二代身份证时,拿到的新身份证上,原先的“穿青人”莫名其妙地被改成了“汉”。
这位57岁的企业家对此倒是不太在意,“现在全民族大团结,什么族都无所谓”。他的精力都放在了企业上。但他的小儿子——31岁的李华难以理解父亲的态度,“如果是我,就一定要去问个为什么”。
这位身材高大的年轻人说,每当他听到穿青人的民曲民调时,感觉“就像在跟祖先们交流一样”。他认为外界的流行音乐永远不会有这样的力量。
曾在大方县坡脚中学任教的退休教师李辉回忆说,大约在2003年前后,国家在针对穿青人民族成分的填法时提出过统一填写“汉族”的意见,但这一度在穿青人中激起了不小的反对情绪。事后,贵州省民委联合省公安厅将此情况上报了上级有关部门。这一说法在杨然的论文中也有提及。
2003年8月28日,公安部下发了一份文件——《关于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批复意见为“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你省革家人、穿青人按照‘凡已按照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分时原来怎么填写仍怎么填写’的原则,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采取一种过渡办法,可填写为‘革家人’、‘穿青人’”。
这一政策“过渡”得并不好——去年,李辉在换二代身份证时,碰到了与李发永一模一样的遭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原本的“穿青人”变成了“汉”。在他之前,李芊墨也因相似原因,变成了汉族。
另一名目前在北京某政府部门工作的穿青人郭翰超,今年6月24日曾到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与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该机构的一项主要职责就是承担民族识别工作。
根据郭翰超的讲述,国家当前对穿青人民族问题的解决态度是,“总体思路是不着急,要维护社会稳定,稳妥地采用各方都能接受的办法加以解决”。具体而言,就是在不突破现有55个少数民族界限的框架内,基本原则是将穿青人“归并为相似的少数民族”。
但郭翰超从政策法规司了解到,目前国家民委正在各地开展调研,并建议第三代居民身份证不出现民族成分。如果这一建议最终得以实施,穿青人今后办理第三代居民身份证时,将不再为民族成分无法确认而费尽周折。
民族身份带给穿青人的不只是迁徙上的麻烦。2005年,李芊墨和多位女性网络写手出版了两本情感类书籍。新书在北京开新闻发布会时,当出版人介绍了李芊墨的“穿青人”身份后,不少人眼中满是怀疑,“他们以为这是策划出来的噱头”。
“我不怪外界的不理解,因为我也对自己的民族一所无知,就像语言障碍者一样,说完一句‘我是穿青人’,便没了下文。”李芊墨说。
来源:南都周刊 2010年11月
记者:周鹏 实习生吴桂霞 摄影:孙炯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