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过后
新鲜蔬菜要从外地运来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短暂的经济效益让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几十年后的这里再不是从前的模样。
太阳一落山,这里便很快沉寂下来。晚上七八点钟,路上已经鲜少见到有人出来走动,甚至连路灯都很少亮起。黑漆漆的晚上,只有星星看起来特别耀眼。
如今,社区的繁荣随着雄黄矿的关停已不复存在,从前的歌舞厅早已倒闭,大型洗澡堂成了某个私人单位的仓库,学校也只剩下幼儿园和小学。
而说到砷,居民们便会指着身边的人说,这个患有肺癌,那个患有皮肤癌,大家都是砷中毒……轻描淡写的几句,仿佛在说别人的事。
偶尔,一位农妇挎着一篮子叶子菜走到店铺前叫卖,居民看到后便会警觉地打发农妇离开。“那菜不能买,有毒。”居民告诉记者。
这位农妇就是磺厂附近鹤山村的村民,而当地所有职工和家属都知道,村民们种的菜不能吃,都含有超标的砷。现在,居民们买菜只会选择社区里的农贸市场。
“这个市场是近20年才建立起来的,自从大家知道本地种植的蔬菜含砷后,专门建了这个市场,菜贩们每天从石门县城运送新鲜的蔬菜到这里来卖。只有他们的菜我们才敢吃。”原雄黄矿副矿长宋元文说。
如今,这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一群患病的老弱妇孺。砷斑和病痛在他们的身体和心里都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
癌症的阴影
当地居民不断患癌症离世
今年1月1日,龚亚东的父亲龚兆培去世了。
“皮肤癌转移为肺癌,不断开花流脓的砷斑从头皮到脚,爬满他的全身。”龚亚东说,父亲走时正好80岁,而和他同一批的职工很多不到40岁就不在了。
1950年5月,由原省工业厅批准筹建,在石门和慈利两县交界的白云乡境内建设起省属企业雄黄矿区。1956年该矿开始利用低品位矿炼制砒霜,并用炼砒炉尾气生产硫酸和过磷酸钙。
从雄黄矿开始炼制砒霜起,龚兆培就一直与这些“剧毒”接触。他负责烧砒霜炉子,炉膛里砒霜灰漫天飞舞,三层的口罩也无法阻挡它们进入身体、渗入血液。
自龚亚东记事起,父亲身上就长了许多褐色的砷斑。最严重的时候,他的腋下、腿上、手上、胸前都一块块地烂掉,流着血水,每天都要用毛巾垫在腋下,一天要换好多次。
到了晚上又疼又痒,龚兆培经常彻夜难眠。难以忍受的时候,他就把火柴头磨成粉敷在伤口上烧,以此来减轻痛楚。结痂之后很快又发作,他就继续烧。
龚兆培想尽了一切办法。他在矿里工作了26年,得的皮肤癌属于职业病。每月他能从医院开一些消炎药,让自己的病症发作得轻一些,但这仍然没能阻止癌症对他的侵蚀。
“从今年初到现在,已经走了9个人。”磺厂医院副院长赵光明叹了口气。
1977年赵光明从常德卫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这里做厂医。吃“商品粮”的国企曾一度让他这个“农村娃”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只是,不断接诊的腹泻、呕吐、皮肤病病人和不明缘由患癌症死去的工人让赵光明心里隐隐有些不安,而这样的情况在他来之前早已存在。
砷中毒当时没引起重视
副矿长宋元文告诉记者,从他1967年来矿当工人起,经常发现矿上很多三四十岁的工人不明不白就死了,没人知道是什么原因。
“直到1969年,省劳卫所(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来雄黄矿对职工进行了一次体检。
结果显示老工人几乎100%砷中毒,年轻一辈的也有50%左右中毒,这些都与生产砒霜有着直接的关系。”宋元文说。
据宋元文介绍,雄黄矿是一种高砷矿,学名四硫化四砷。一般分为高品位和低品位两种。
高品位的雄黄矿经过开采,包装后可以直接作为产品出厂,低品位的雄黄矿则进入炼砒炉,经过加热、氧化,炼制成砒霜。
长期接触雄黄的工人们,身上特别是鼻翼两侧经常会出现溃烂的情况,一到晚上又疼又痒,好多人睡觉时打一盆冷水放在床边,疼醒了就用毛巾沾湿冰一下。
很多工人在疼痛严重时也只能去开一些四环素等消炎药抹一抹,休息几天继续上班。
在环保意识薄弱的60年代,“砷中毒”这个时兴的名词并没有引起职工的足够重视。
“企业要考虑生产,要考虑效益。作为常德市的‘利润大户’,在那个年代雄黄矿每年向国家上交的利润和税收有500万。”老矿长杨振凯说。
为了改善工人的境况,时任矿长的杨振凯每两年为工人安排一次体检,并不断改良炼砒炉,希望能够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
工人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却从未减少。
烟囱里排出的砒霜烟渍严重破坏了周围的山体,从前的原始森林不见了,炼砒炉附近的几座小山就像被剃了头的秃子,看不到一点绿色。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