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一个时代无法抹除的伤痛史
“失独者”是一群人的悲伤,也是一个时代无法抹除的伤痛史。
失去父母的孩子或许可以长大,但失去孩子的父母却永远无法走出来。他们原本也有幸福的家庭,但命运夺走他们唯一的孩子,他们变成了“失独者”。这是一群人的悲伤,也是一个时代无法抹除的伤痛史。
根据最近一次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及人口普查的数据,保守估计,在全国约1亿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在25-44岁死亡的“永久性失独”家庭也多达300万。
中国妇基会家庭安全发展专项基金办公室主任祝燕春也是这300万人群中的一位。不同的是,她把“失独”的伤悲转化为了工作的动力,启动了多个针对失独家庭的公益项目;相同的是,面对“老无所依”的状况,她也只能暗自垂泪。
一
2011年7月14日,祝燕春年仅17岁的女儿王雨竹因病去世。此后,祝燕春一度陷入悲痛无法自拔。
通过旅游、聊天、在微博上与人互动,祝燕春逐渐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当时我意识到,作为孩子的妈妈,我一定要坚强,如果我自己不能(从失去孩子的悲痛中)走出来,会把全家人都拖到另外一种情绪里。”
心情逐渐平复的祝燕春,尝试在工作中把对女儿的“小爱”转化为关注一群人命运的“大爱”。她在所在的机构,先后发起对个失独者群体的扶助项目。特别是针对交通安全方面。
在失独者群体中,像祝燕春这样能够靠自己调整好情绪、通过做公益转移情绪的人,是极少数。更多的失独者,从他们唯一的孩子离世开始,生命便陷入了漫长的黑暗中: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伤害接踵而至。
武汉的失独家庭群体“连心家园”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失独者。在孩子刚走的时候,他们往往精神失常,甚至于要自杀轻生。等情绪调整过来,又发现自己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秩序。
据“连心家园”会长李铭兰说,成员们由于心情压抑,几乎每个人的身体都患有疾病,他们中三分之一的人得了癌症。
近年来,像“连心家园”这样的失独者互助群体越来越多,相关的QQ群等也成为失独者相互倾述的场所。但这种抱团取暖,并没有真正消除失独者们失去孩子的伤痛,甚至可能放大了这种情绪。
这是整整一代人的伤痛。现在永久失独的这一群人,几乎都经历的60年代的文革、70年代的上山下乡、80年代的一胎限制、90年代的下岗分流,等到退休的年纪,他们唯一的孩子却不幸离世。
即便是祝燕春这样乐观的失独者,也无法完全抹平创伤。“相比起来,亲人走了,最难过莫过于子女走,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最让人心痛的,我现在仍无时无刻思念我女儿。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