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
原标题:加藤嘉一:我想念中国
——“履历门”后出新书,国内关注寥寥
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
日本作家,曾在中国学习生活近十年,著有《中国的逻辑》、《爱国贼》、《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日本镜子》等,现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同时是纽约时报中文网等媒体专栏作家。
加藤嘉一在中国的遭遇有点意思。2012年10月,这位曾被称为“在中国最有名的日本人”的年轻人,被日本杂志《周刊文春》揭露伪造履历。随后事情发酵,加藤嘉一被国内媒体陆续“扒皮”,名誉一夜坍塌。
彼时的加藤已在哈佛大学访学,距离成为他的天然屏障。履历造假事件后,加藤一直没有回到他成名的地方—直到今年10月在北京停留了短暂的一周。他否认这是因为“造假”事件:“我明年30岁了,今年也是我离开日本的第一个十年。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在美国多花一些时间也好。这样的话,离中国有一点远—从研究中国的角度来讲,我享受这种距离感。”他这样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今年10月,加藤在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和前两部不同,这大概是加藤出的动静最小的一本书—大陆媒体对此的反应近乎于零。“关心我的很多中国长辈,包括媒体界的,他们都跟我说过,如果我不回(中国)的话,以前打的基础可能就白费了。我知道这些很有道理,但是我这次离开,心里认为是暂时离开。”加藤表示。
在美国回望“北京胡同里的阿姨”
作为加藤“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在中国的那些日子》汇集了2011年到2012年这一时间段内,加藤在全国各地游走的感受及演讲内容。“我在中国九年,因为上课、工作等原因,没有办法长时间离开北京,只有最后这一段时间,可以在全国各地看看。”加藤说。
书中还重点谈及了“纠结中的中国大学生”的谋生状况,“如今不少中国精英把香港视为他们谋求发展的战略地带”,加藤认为,“相对美国,香港是一个更快捷的、离开大陆的方式,难度也没那么大”。
在自序里,加藤没有描述太多书中内容和个人感受,他重点描述的,是自己一年来在美国的生活。他认为这是关心他的读者更想了解的东西,同时也是他自己最想说的话。“是回望北京一些胡同里的阿姨,以及思考一些两岸三地关系等”后所写下的。
加藤的美国生活与北京有很大不同。在美国,加藤没有多少应酬,过起了最单纯的校园生活。在北京,加藤基本不做饭,到了美国,他常去唐人街买菜,几乎每天都做饭。
只有跑步是不变的习惯。在北京的十年间,加藤每天早上都要跑上十几公里。这一习惯延续到了美国,每天上午写作结束,他都会外出跑步。“日本人的安全感是从生活规律中来的。”他说。和在中国的那些日子相比,在美国,属于加藤一个人的时间明显增多了。“我已经活了28年,但可以说,我是到美国以后,才第一次体验生活。”
面对这种平淡安静的生活,加藤竟然多少有些不习惯,“平静得都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他甚至开始怀念国内地沟油饭菜的味道,“美国挺无聊的,吃得不好,而且贵。我没有办法感觉到在中国的那种活力。当然,中国的生活很容易令人透支,但是如果二选一的话,我更喜欢中国。在美国,我没有什么归属感。但每次只要回到北京,我就会产生一言难尽的归属感。” 加藤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写到这里,突然怀念起曾经生活了将近十年的中国。在美国生活,虽然环境很美丽,内心很静,但总觉得缺点什么,心里很空虚。我想念中国的节奏和气息,活力和味道。”
尽管如此,今年10月,加藤回北京,也只停留了大约一周。“你先出去,然后在那里一段时间,为的是以后更好的发展。我接下来的人生,会有比2008年到2012年那一段时间更加充实的时光,是我不太能够想象到的。”
在美国,加藤从不同的社会结构中继续观察中国社会发展,但并未把这部分收进新书,因为这属于他的下一个计划:“我在美国也才一年,如果要从美国的角度观察的话,我认为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以前身边的都是泡沫,崩溃很自然”
时代周报:你在哈佛目前主要研究的还是中国课题?
加藤嘉一:我在美国至少还要再待一年,主要是研究和中国有关的课题,包括中国民族化研究以及中国政治发展的相关方面。哈佛这边比较鼓励我多参加和中国有关的一些研讨会。美国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希望能够多行走,因为我觉得行走毫无疑问对读书来说非常重要。这跟当时我在北京的时候观察中国、反观日本是一个道理。现在我是观察美国、反观中国。这很重要。
我在美国行走,坐地铁,和老百姓聊天,买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大国,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他们有没有能够互补的地方?我特别感兴趣。我觉得中日是有相同的地方的,比如老龄化社会、环境保护、贸易摩擦等,所以中国和日本有很多互补的空间。但日本和美国主要就是战略关系,互相利用。
时代周报:有很多中国人也在美国研究中国课题,你觉得自己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加藤嘉一:我的观点,我会非常坦率地表达。我回答的时候,一些中国同事会微笑地看着。我在哈佛,并不是说替中国人传播或者是替美国人思考,并没有这个意思。我毕竟不是来自中国,我只是一个观察者,那么,我希望能够把一些中国国内学者以及很多美国学者不太体会得到的现场感,尽量表达出来。至少过去几年,我曾尽量去深入这个社会,去和中国人沟通,闻出了中国的味道。我希望能表达出我所认为的、相对真实的中国。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