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缘起
今年7月,中国61名两院院士曾通过非公开渠道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呼吁将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称形势已刻不容缓,"再迟缓就是误国"。联名信中,院士们还指责了农业部的不作为,算是"告御状"了。近日,此事被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启发透露,一时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在中国,根据《种子法》,新作物(包括转基因作物)上市需要经过农业部的两次审批,一次是获得安全证书,一次是获得商业化生产的证书(如品种审定证书、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等)。不少国人或许不知道,农业部曾给一些转基因作物颁发过这些证书,比如番茄(品种名"华番一号",现已退出市场)、番木瓜等,也允许进口转基因大豆、玉米等作为加工原料,这意味着中国并不是转基因食品的禁区。
在中国的转基因作物中,转基因水稻是一种尴尬的存在。2009年,张启发的团队研制出的转基因水稻获得了农业部的两张安全证书,破了天荒,毕竟水稻是中国的主粮,不同于其他作物。但这只算是过了第一道坎,产业化的证书却迟迟等不到。农业部不表态,既不认可,也不反对,只是拖着。等不来产业化的证书,转基因水稻只能种在试验田,不能大规模推广。再耗下去,安全证书也是有有效期的,过了有效期,就得再来一轮。
10月中旬,有媒体报道农业部正在委托中国农业大学进行转基因大米的小型猪90天喂养试验。10月21日,试验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黄昆仑教授在接受《新京报》邮件采访时表示试验已完成,结果显示"试验用猪在90天喂养期间,无中毒或死亡现象,皮毛顺滑,行动灵活,饮食正常,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算下来,倒推90天,正好是7月,院士联名信提交不久,看样子"告御状"还是有点作用的,农业部的反应还是很快。但正是这份试验报告,引来了公众潮水般的嘲讽。试验结果本身对转基因推广有利,但试验结果的新闻却成为民众吐槽转基因安全性的引爆点,不可谓不讽刺。
二 失策
反对转基因产业化的人被称为"反转"者,对应的,支持者被称为"挺转"者。在"挺转"者看来,"反转"者不懂科学,是外行,杞人忧天。不得不承认,"反转"者相当多的担忧并没有确凿的事实证据,多是假设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者是误解了试验结果。但另一方面,"挺转"者有时给出的证据也确实无力,让人难以信服,这次"转基因喂猪"事件便算一件。
最直接的,且不说猪与人在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性,单是试验时长就难以服众。关于转基因食品,人们担忧的是长期的、隐形的恶果,而不是即刻的。毕竟转基因不是毒药,不会一吃毙命。在自然界,毒性强的病毒通常很难有传染性,原因很简单,寄主都很快被毒死了,想传染别人也没机会了。同理,如果转基因真的是一吃就倒,恐怕也出不了实验室,"反转"者更担心的是绝代、绝种。显然90天的试验难以说服"反转"者。
其次,根据黄昆仑教授的邮件介绍,试验的观察尺度很粗放:试验猪"无中毒或死亡现象",没有提供更细节信息,比如对比各个器官的生化指标等。这样粗放的结论可不能让人们放心,如果是轻微中毒,或者慢性中毒,内部有病变,但表面上看不出来,也不会致死。也许试验有详细的检测,但面向公众发布时,还是应该尽量说明白。
此外,猪和人终究不一样,就算猪吃了没问题,"皮毛顺滑",不意味着人也一样。一旦产业化的许可发布,就意味着转基因大米可就要端上13亿人的餐桌,不可不慎重。虽然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对未知危害的食品药品进行人体实验应该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但出于对更多的人负责的角度,该做的人体实验还是得做。费解的是,在中国,新药品上市需有人体实验的检测流程,但新食品却不需要。因此转基因大米并没有经过人体实验,倒是有研究者自称已多年食用,不觉有恙,不过这只能算个例,不是严谨的试验。这也是"挺转"者最容易被攻击的一点:如果不经人体实验就推向市场,不就是把食用人群当作小白鼠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