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封闭运行带来的是一系列信息垄断、资源垄断。刘志军时代,甚至不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北京交通大学的赵坚教授曾在2006年写过一篇《高铁市场在哪里》的报告,分别寄给了国务院和铁道部,后来,刘还专门请赵坚去他的办公室,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刘志军很客气,说起为什么铁道部政企不分,他两手一摊,说这是中央定的啊。”赵坚向我们回忆。后来,刘志军指示铁道部科技司给赵坚一个项目,就叫“中国高速铁路的成本与收益研究”,但是,赵坚明白,这是想堵住他的嘴。铁道部不配合,不给资料,不让调研,项目做了半拉子,刘志军就案发了。
这种情况不仅局限于铁道部。也是在2006年,原国家科委科技干部局局长金履忠实名上书党中央国务院,大声疾呼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误入歧途。其实,这个报告的真实起草者是铁科院的两位老专家,但因为那时候刘志军封闭言路,谁也不敢公开发出反对声音。信寄出没多久,还没等到国务院回复,金履忠就在人民网上看到了这封信。他很纳闷怎么会公开,到处打听,后来才知道,国务院领导有批示:“对中国高速铁路要多进行正面宣传。”
刘志军时代的高铁遗产,现在评价或许为时尚早。调查期间,有一天我们想去北京郊外的中国铁道博物馆看看,遇到一个专门从哈尔滨跑来参观的“90后”大学生。他是个火车迷,谈起中国高铁,对那些全盘引进西方技术的非议,他有些不太理解,“既然能够走捷径,为什么不走呢?更何况,谁知道20年后中国会发展成什么样?”这或许代表了巨变年代人们的一种声音。
某种程度上,刘志军与丁书苗有相通的地方。他们都出身底层,从一无所有做起,野心勃勃,不甘平庸,草莽激进,同时无论在商场还是官场,又都信奉“关系”的魔力。“会走上层路线”是老同事对刘志军最一致的评价。《纽约客》曾经描写了一个场景,说有一年夏天,某位国家领导人外出考察坐火车回京,刘志军匆忙赶去站台接驾,差点跑摔了。“我喊着说 刘部长,当心脚下,别跑摔了 。”一名职员回忆说,“但他根本顾不上,一边跑一边咧嘴笑。”
1869 年,由纽约通往旧金山的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通车,由此带来了狂热的铁路投资潮,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可耻的腐败”,最后酿成了一波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1873年,马克·吐温以此为背景,写下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农妇丁书苗与部长刘志军的传奇,何尝不是属于我们的“镀金时代”。
(参考书目:黄华平著《国民政府铁道部研究》;斯蒂文·J。埃里克森著《汽笛的声音——日本明治时期的铁路与国家》;弗兰克·道宾著《打造产业政策——铁路时代的美国、英国和法国》)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