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果的“中国梦”
2013年4月25日,戴雨果受邀在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院讲座。开场是一段流畅的汉语自我介绍,学生又是惊呼又是笑。他突然转用英语:“我只能讲这么多了,接下来用英语。”笑声更大了。他的英文中又时不时冒出中文单词,无论是“落后”、“地方政府”,还是“湖南卫视”、“老百姓”,包袱很少落空。
戴雨果自称认识五千多个汉字――起码两三千,可以比较顺畅地读通俗小说。在央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戴雨果,喜欢鲁迅、郭沫若和巴金,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喜欢《三国演义》,还有《蜗居》、《中国式离婚》和池莉的《来来往往》。最近读到《官场笔记》,他很兴奋,一边翻字典学习新成语,一边研究中国人的“关系”。
戴雨果这样总结这本小说的故事梗概:一个出身自农村、毫无背景的年轻人想要做官,他开了一家小公司,艰难奋斗,在追求仕途的路上,既要建立人脉关系,又要避免堕落以及随之而来的危险。小说“很好地反映和解释了‘关系’在商业和其他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其中有利益,但双方都心知肚明”。
2011年,英国BBC中文部和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戴雨果用中文发言,提到“外国媒体参与中国内政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专业记者不应该只是一边倒地鼓励反政府力量”,这引来在座一位中国教师的讥讽:“戴雨果先生的语气和口吻让我想起了单位领导的发言。”
科林・斯帕克斯希望能厘清:戴雨果并非中国政府的粉丝,在英国他是属于右派阵营的保守党成员。另一些人把话说得更直接:戴雨果只是在跟中国做生意。
显而易见的是,在中国和英国,戴雨果都有很好的“关系”。在苏格兰电视台工作时,戴雨果曾经和戈登・布朗共事,2005年,已经当上英国财政大臣的布朗,邀请戴雨果去其府邸举办“评估中国”系列讲座,2007年布朗成为英国首相。戴雨果的人脉还包括:BBC著名主持人杰瑞米・帕克斯曼和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这两位都被中国传媒中心第一次带到了中国访问。
“他可以介绍来英国的中国人去见一些头面人物。另一面,他过去的中国学生也和中国各方面关系很好。”科林・斯帕克斯说。
2005年,央视副台长孙玉胜参加了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揭牌仪式,以至有人认为该中心是和央视合办的。除了央视,湖南广电、上海传媒、南方媒体等地方媒体,也是中心的主要“客户”,他们经常派出高层管理与制作人员,到英国参加20天到3个月不等的培训。
科林・斯帕克斯回忆:“戴雨果加入我们之前,和中国媒体并没有很近的关系,成立中国媒体中心后,建立与中国的关系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他去了好几次中国,组织事情,与人见面。”戴雨果获得同事发给他的一个奖杯,理由是他是“威斯敏斯特大学游历最多的教授”。所有目的地都是中国,每年四到五次。
在中国学生的建议下,戴雨果认识了国内一些重要的传媒学者,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和展江。此后,中国传媒大学每年选派70名学生到中国传媒中心的暑期培训班学习。2011年,为期三周的暑期课程,每人的费用是2400英镑,不包括餐费和往返路费。
2007年,戴雨果跟随清华大学李希光的“大篷车课堂”去了西藏,惊奇地发现:“李希光的教学方法是中国和欧洲古老哲学家教学方法与富有魅力的实用技能的美好结合。”同年,戴雨果被聘为“清华大学985特聘教授”,时效五年。
2006年,中国传媒中心在英国培训了40位中国新闻发言人,2007年又在清华大学培训中央及地方新闻发言人344名。2012年,戴雨果和李希光共同主编了《如何应对西方记者》一书。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认为,戴雨果正是教导发言人应对“西方记者尖锐问题”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西方为什么是一些中国人心中的天堂?戴雨果没有得到完美的答案。他谈起了“中国梦”,下一部他要拍的电视片是“西方可以从中国学到什么”。在一次采访中他说:“外国人也可以追逐‘中国梦’。如果能够让来到中国的外国人都感到可以拥有发展机遇,也可以享受这里的文化生活,那么这就是一个‘中国梦’。”《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第一集饮食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第二集教育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