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隐性收入难除监督者故意近视?
“隐性收入”长期存在,难以根治,甚至花样越来越多,不是因为它们有多难发现,而很可能是因为一些管理者和监督者故意近视。
许多违规、违纪、非法的收入和福利非但不是秘密,而是非常显眼、甚至扎眼:例如一些领导干部手腕上的昂贵名表;一些明显超标的豪华办公室、办公楼;违规建设的机关单位和国企的高档小区、别墅群;学校前堂而皇之接送孩子的公车……许多年轻人年复一年地蜂拥去竞争所谓的“热门部门”、“实权岗位”,很大程度上不正是由于他们了解这些岗位可能带来隐性收入、隐性福利吗?
“隐性收入”在一些地方、行业、部门大行其道,而部分管理者、监督者不但假装近视,而且筑起三道围墙:一是信息的围墙,悄悄的违规,打枪的不要;二是身份的围墙,一些单位部门招聘不公,一些单位近亲录用、恩荫子弟;三是利益的围墙,少数管理者、监督者变身为受益者和共谋者,更难以下决心革除积弊。
让隐性收入见见阳光,是保障公平的前提。我们不能让许多人在创造社会价值时辛勤流汗,却在分果子时只能踮起脚尖眺望。必须从制度上治好监管上的“近视”,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加强权力监督,合理界定财税,督促信息公开,做好劳动保障,取缔非法收入。
数据“迷雾”背后的隐性收入
分析人士认为,“隐性收入”大量存在,导致统计数据失真,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于是,一部分人感觉收入涨幅缓慢的同时,却出现匪夷所思的一面:楼市持续火爆、股市频传神秘账户等等。
数据:2008年隐性收入达9.3万亿元
这一矛盾现象,引起一位经济学家的“敏锐关注”。2010年,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主持的一项研究报告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灰色收入”达到5.4万亿元,占当年GDP的18%,而“隐性收入”达到9.3万亿元,这堪比全国财政收入。10%的城镇居民最高收入家庭与最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的比值高达65倍。
来源:与权力寻租密不可分
王小鲁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隐性收入”主要有四大来源:公共资金流失、金融腐败问题、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收入。在教育程度和工作年限等因素同等条件下,不同职业背景隐性收入排序前三是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大中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人员,在具有“公权力”部门工作的居民隐性收入显著高于其他职业。
调查显示,隐性收入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专家认为,我国近几年工资性收入差距在缩小,真正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的是某些阶层隐性收入的增加,80%的隐性收入被占总人口10%的阶层占有。
专家提出,隐性收入,与权力寻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王小鲁说,“通过对方方面面的部门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算,近几年隐性收入规模还可能有所扩大。”
专家:阳光财政遏制灰色收入
王小鲁等专家认为,要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收入信息,不能只靠统计部门,更有赖于健全税收征管体系,改善商业结算方式和银行监控,堵住政府和公共资源管理的漏洞,推行阳光财政,遏制灰色收入等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