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用英国德国新加坡香港的人口密度来对比中国的人口密度,认为中国可以供养更多人口没有问题。那么我们就看看迄今为止的发达国家都是有什么地理特征。
下面有一张欧洲地图,可以看到所有欧洲国家里面,只有三四个小国是内陆国家,其他全部是滨海国家。而这三四个小国距离临近国家的出海港口的距离不过相当于中国一个海滨省份内陆与海港的距离。
考察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全部是海洋文明。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虽然也有内陆地区,但是沿海地区居住人口大大高于内陆,而且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密度都超低。
为什么海洋文明可以比内陆有更高的人口密度?因为海洋文明是靠贸易立国的,贸易伴随着高技术产业,所以滨海地区可以靠贸易来换回农产品和原材料。可以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样他们不需要农业和原材料的自给自足。这也就是它们可以供养更多人口而不需要污染环境和资源的原因。
欧洲各国,相当于中国每个省面积的地区或国家,会有一到两个大港。比如在欧洲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大港,在中国有几大港口,分别为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深圳。而欧洲每个国家大致有一个大港,日本韩国台湾大致有一两个大港。
一个海滨大港的辐射大致就相当于中国的一个海滨省的面积或略小。再此区域内,人口可以依赖贸易和高技术产业。所以人口密度可以适度高于内陆。但是这些大港不是可以无限数量复制的。一般相当于一个省的面积才有一两个。所以,用这些大港极其周边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内陆型地区的人口密度比较,是纯粹的脑残。
世界各大州级别的地区,可以有一两个超级金融大港。比如北美的纽约,欧洲的伦敦,亚洲的香港上海东京,新加坡也勉强算上。这些城市完全不需要依赖原材料和农业生产,靠高科技和金融贸易,人口密度也超高。但是全球这类城市的数量用一双手就数得过来,脑残反计们竟然用这些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中国人口密度,你们得是几级脑残?难道全球需要100个像香港伦敦那样的大型金融中心?
现在回到中国的人口密度,假设按发达国家的人口分布,内陆型地区的人口会很少,按自然流动,像河南四川这样的内陆地区居住人口最多不会超过1000万,而这些人口如果放开户籍歧视自由流动到沿海地区,中国的海滨地区的人口将超过全球任何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
有人说,如果把中国各地区单独管理,就能全部成为发达国家。如果那样的话,海滨地区可能率先进入发达国家,而内陆地区会比现在还穷。整体平均而言,整个国家比现在还会穷。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旦分地区单独管理,就会限制人口流动,那样海滨地区的人口密度会比现在少,而内陆省份会比现在人口密度高。
世界上只有三个发达国家有内陆地区,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可是你比较一下看看哪个发达国家的内陆地区有四川河南那样的人口密度?
欧洲国家由于是贸易立国的海洋文明,所以农业是一体化的。如果中国与欧洲比较农业资源,那就比较一下耕地面积吧。欧洲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的四倍。
对于当前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在用政府干预的方式来解决。这导致的一种后果可能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政府可能做得越多,错得也越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口号喊了许多年,已经喊到近乎麻木。实际上转变了没?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投资推动加出口推动,而这背后,在根本上,其实还是因为政府推动。
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出手及时,化危机于无形之中,博了个满堂彩,政府的自信也大增一截。冷静想想,如果投资推动、出口推动加政府推动的确是中国经济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现在是减轻了,还是加重了?
我丝毫不怀疑,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已真正看到了问题所在,也真正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当官方文件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里的“增长”二字换成“发展”之后。显然,政府还想表达对于收入差距、环境破坏和百姓民生的关注。但是,对于当前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在用政府干预的方式来解决。这导致的一种后果可能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政府可能做得越多,错得也越多。
地理有多重要
我猜,如果发起一场有关如何促进欠发达地区增长,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的投票,99%的人都会赞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源。可是,却很少有人会认真地考虑“地理有多重要”这样的问题。
在新一轮的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争论中,“地理有多重要”是个核心问题。忽视地理的观点推向极致,会认为可以将倾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反作用力,抵消欠发达地区的地理劣势,从而获得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而这种政府的倾向性政策最后无非是转化为规模日益增长的政府支出,以及在政府支出中越来越多的转移支付。科学的经济政策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这大概是对“科学发展观”最为经济学的诠释――既然如此,对地理和政策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需要科学地评估一下。
城市并不是孤岛,它们是一个个相互依存的生命。
要讲清楚地理的作用,就先要看清楚中国的城市体系。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城市体系是多层次的。在整个国家层面上,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是三大经济中心,这三大中心的核心城市上海、香港和天津又分别是国内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和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主要出海口,因此,到上海、香港和天津的距离就反映了在国家层面的城市体系中每个城市与核心城市和国际市场互动的成本。
请注意,中国的国土只有一面临海,并且有大港口。在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欧、美、日,而且贸易的主流方式是海运时,港口是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的必备优势。在区域层面上,中国还有很多大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到这些大城市的距离可以度量区域性的城市体系中每个城市与核心城市互动的成本。即使对于一个远离港口的城市来说,参与国际贸易并无优势,它也至少不能远离区域性的中心大城市。
我们的一项研究比较了地理和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的作用,而且比较了它们对一年的短期增长、五年的中期增长和长期增长(1990至2006年间)的影响有何差异。我们发现,从短期到长期,到中心大城市距离和到最近大港口的距离对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都非常显着。相比短期来讲,在长期,到大港口的距离更显着影响城市经济增长。
具体来说,在6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距离香港和上海这样的大港口越近,城市更靠近国际市场,更有利于经济增长。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在控制了其他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之后,到大港口的距离为600公里的地方,年均经济增长率要比大港口周围低约4个百分点。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