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受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在人体中,PM10集中于喉部和鼻内,通过打喷嚏、咳嗽和流鼻涕得以消除;10―2.5微米的颗粒物停留于气管;PM2.5则会深入肺部。在灰霾天,一些医院科室的门诊量会大大增加。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曾做过一个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1―6%或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吴兑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大气环境》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近30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增长了4倍,与灰霾天增加曲线基本吻合。长期暴露在细粒子(PM2.5)污染环境中,七八年以后因罹患肺癌而死亡的风险,就越来越高。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PM2.5加入国家标准的国家,这源于两个经典的前瞻性研究,即哈佛六城市和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东部六个城市,哈佛大学对8000多居民十多年的跟踪观测发现,死亡率与空气中PM10和PM2.5等颗粒物的浓度有关。此后,研究者和癌症协会的研究发现,根据50万美国人死亡原因风险的数据,空气中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和肺癌死亡率分别上升6%和8%。研究结果引起了强烈反响,1994年,美国肺协会向美国环保局提起诉讼,要求修订标准。重压之下,1997年,美国环保局将PM2.5纳入了国家标准。
美国的这两项研究也为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提供了数据支持。在2005年世卫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准则》中,PM2.5空气质量准则值为年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时24小时浓度超过25微克/立方米的天数不能超过3天。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世卫组织还设立了三个较为宽松的过渡时期目标值。
澳大利亚的PM2.5的国家标准规定为年均浓度8微克/立方米,低于世卫组织的准则值,但为非强制标准;美国环保局规定的标准为年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满足过渡时期目标―3的限值,现在正在积极考虑将它降至11―13微克/立方米;欧盟的标准则是25微克/立方米,为过渡时期目标―2的限值。
最宽松的是过渡时期目标―1:年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24小时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同时24小时浓度超过75微克/立方米的天数不能超过3天。在我国2012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于PM2.5的浓度正是采用了过渡时期目标―1的限值,与世卫组织推荐的10微克/立方米相比,这个水平的长期暴露可能会使死亡率增加15%。目前,将PM2.5列入“国标”的国家并不多,我曾采访过一位美国教授,他称赞中国具有“先锋性”。考虑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特征、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监测技术等因素,年均浓度的限制符合国际通例。但没有列入“同时24小时浓度超过75微克/立方米的天数不能超过3天”这一条,新标准的严格程度打了一个折扣。
我们在灰霾下的生活最少还要持续20年
尽管标准与国际接轨了,我国城市的空气质量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还是让人触目惊心。
世界卫生组织对比了全球2003―2010年1099个具体城市地区(涵盖1081个城市,一些城市分不同地区分别计入排名)PM10的年均浓度,结果显示:浓度最低的是加拿大的怀特霍斯(Whitehorse)、美国的克利尔莱克(Clearlake)和圣菲(Santa Fe),只有6微克/立方米。根据2009年的数据,中国省会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海口市PM10的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排在第824位,北京排在1052位,最差的兰州则排在了1075位,是倒数第25位。
作为中国的首都、还曾经历过2008年奥运会考验的北京,竟然落到了1000名之外,这个结果实在是出乎我的预料。而北京市前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的话更让我大吃一惊,他说:“北京的空气质量,按照四项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PM10)的年日均浓度总体评价,从来没有达过标。”说到北京的空气质量,杜少中总结了3句话:“环境质量和自己比有进步;和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好的城市差距很大;仍需努力。”以PM10为例,1998年北京的年日均浓度是180微克/立方米,现在是120微克/立方米,下降了1/3,是有明显进步了,但我国规定的标准是100微克/立方米,所以现在也并没有达标,再加上接近指标临界点的天数,一年之中有一百多天空气质量不好。
在经历了2011年的“PM2.5风暴”后,北京市进一步加大了整治力度,“PM2.5治理”被列为北京市2012年内必须完成的“一号实事”,在35件实事中位列第一位。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市3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至于它们会对北京的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观望。
我国的经济发展用3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历程,大气污染也因此就有了积聚特征,被学界称为“复合型污染”。“复合型污染”就像是人得了综合症,临床症状有许多,PM2.5就是症状的综合反映之一。各种病因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气中有多种污染物,污染物之间还可以互相转换。这种综合症下,如果不摸清所有的病症,盲目地治疗一个症状就可能会加重另一种症状――减少某种污染物可能会导致另一种污染物浓度升高。
这个秋天,在中国仍然有很多城市沉睡于灰霾之中。毫无疑义,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有研究发现,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这些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霾日变化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恐怕也很难发生改变。在被问及北京的空气质量还有多久能改善时,杜少中曾说:“我不作为发言人,就作为一个环保人来说,2030年北京要能达标,就真的算是奇迹了。”而针对中国的灰霾大概要多久能被治理好这个问题,吴兑表示:“欧美治理灰霾到现在经历了50年才见成效,我想我们至少要打个对折,要二三十年。” 万壑云霾凝不消――灰霾笼罩下的城市
一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了这样一幅照片,浓厚的雾霾将整个城市笼罩得严严实实,只有两个高耸的烟囱从雾霾层中探露出来,烟囱口中还不断地冒着白烟,为下面的雾霾层做着“贡献”。这幅照片仿佛是在讲述着一个悲观的预言: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中国的“霾都”还会持续存在,并将继续增多,凝结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摄影/Keren Su/c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