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清:桥翻的过程中间,桥的重量把它给打断了。
黄大健:打断了,桥这么重它受得了吗?
解说:专家组分析认为,桥梁倾覆的过程是这样的,1号车车货总重18.625吨,2号车车货总重153.29吨,紧随其后此时桥面整体载重为 171.915吨,还在承载极限值内,当车货总重163.59吨的3号车驶入桥板,桥面载重达到335.505吨,而设计极限为197.3吨,已经超出 138.205吨。当车货总重149.68吨的4号车也进入桥板,此时四辆货车恰巧行驶在同一块桥板右侧,总重量为485.185吨,超过设计值 287.885吨,也就是2.45倍。此时,桥板整体因为偏载压力过大,发生侧倾,内测支座脱空翘起,受力结构失去平衡。后部首先发生位移,盖梁上的防滑挡墙在桥板冲击下断裂,前部也随之位移,防滑挡墙同样受冲击断裂,整体桥板滑落,坠地后向内测倾倒,砸中了中间的独柱墩,致使柱墩倾斜。
黄大健:这个设计载荷符合规范,它设计的载荷没有那么大,你要承受这么大的载荷,那桥就垮了。
解说:但是如果说一座独柱墩桥质量和设计都符合国家标准,也抵抗不住单边严重超载,让人感到难以理解。难道设计师也好,国家标准也好,都不需要考虑超载严重的现实国情吗?
王晓清:在很多人看来,超载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进去的状况,没有考虑到,这个设计就是不合格的。
孙东超:超载是违法的,我不知道我要考虑到多大的超载才算是满足了国情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只要大于国家规范你就是合格的一个设计。
王晓清:超载严重,到底是应该由设计师来考虑,还是由国家规范,就应该把它考虑进去呢?
黄大健:国家规范它是(全国)通用的,每一个地方情况不一样,它不能把国家规范提得特别高,这个东西那就是设计师的水平了,设计师的经验了。
王晓清:设计师的理解可能是这样,他觉得我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一个数。
黄大健:太本本主义了。
王晓清:本本主义。
黄大健:这个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
王晓清:如果让您给这个桥的设计做一个评价,您怎么评价它?
黄大健:这个评价,但是也只能说你是符合规范。
王晓清:只能用这个国家规范来说。
黄大健:那只能这么说了。
解说:黄大健认为,设计师对现实考虑不足,但是是否达到国家规范,又是评价一座桥的设时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如果说一座桥的安全不是达到了国家标准就能保障,还要靠设计师的经验和水平,这让人听起来难以放心。这种尴尬,问题是否还是出在国家标准上呢?
按照《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验算,这段121米的桥,只要能单向荷载164吨就达到了国家标准,设计师在这个基础上又提高了20%,这座桥单向荷载做到了197吨。
但是我们算了一笔账,即便是不超载的货车,最重的是55吨,如果4辆一起上桥就是220吨,也超过了这座桥的设计值,这样的标准是否定得太低了?
孙东超:我们执行的规范肯定是和相关的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都是相匹配的,但是按照道路交通法,车与车之间间距要保持在50米以上,这样算下来在桥上我们只有120米长的桥是摆不下四辆车子的。
王晓清:比如说堵车的时候,它的间距可能就会非常短了。
孙东超:堵车的时候不会发生车子都集中到一个车道上的情况,另外一个车道上也会有一些车存在的,不是单车道通行了。
王晓清:但是国家标准会不会太基于一个理想化的考虑?
孙东超:至少在规范有效期之内我不会去质疑它的可靠程度,我只是按规范做事就好了。
解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全国各地目前还有不少独柱墩桥,其中是否暗含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呢?其他城市的桥梁专家如何看待这次事故的原因,以及这种桥的国家标准。我们联系了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北京市许多立交桥是由他们设计的,其中也不乏独柱墩。原总工程师应子龙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王晓清:听到这个消息,您第一反应是什么?
应子龙(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原总工程师):就是觉得这些事情国内出了多起了,应该重视起来,超载是一个原因,超载又没有这个意识,对这个桥梁使用不当是第二个原因。
王晓清:很多普通人看了之后,他的第一判断就是觉得。
应子龙:质量问题。
王晓清:对。
应子龙:咱们说实在的,国内这种豆腐渣工程很多,所以老百姓就好像有这个概念了也不奇怪,但是这个事,这么重的东西摔下来,非常完整那么一个玩意儿,做的也还是可以的,不能什么都是豆腐渣工程,不是就不是。
解说:应子龙说,类似事故在中国其实已经多次发生,2007年包头市丹拉高速一座高架桥,三辆超载货车单侧行驶中桥面倾覆。2009年,津晋高速公路匝道上一辆车逆行,其他3辆超载货车同时向一侧躲避,瞬间导致倾覆。2011年,浙江上虞市春晖立交桥上,一辆货车抛锚,另3辆货车从右侧超车时桥面倾覆,这些桥都是独柱墩设计。应子龙说,目前不少地方的设计师和主管部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风险,但他认为,问题并不是出在国家标准上。
王晓清:国家标准现在是不是低了,有调高的这种需要?
应子龙:没法调,这个不是说单独的这一个标准调整的问题,牵扯到标准的整个系列,整个系统的问题,包括汽车工业,材料工业,你这标准一调其它的都得调,那牵扯面也太广了。我改国标的话,等于我放任它,这个事是不合法的你改车。
王晓清:您觉得不能为不合法的事改国标。
应子龙:当然不应该这么改了,我知道他超多少,我怎么跟他配套,他也没个标准,他也没个准,那我怎么跟他配套。
王晓清:如果是和国外来进行一个比较的话,我们的国家标准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应子龙:略高。
王晓清:略高?
应子龙:略高于世界各国的标准,为什么国外不翻车?国外没那种车。
解说:对比美国、欧盟等多个标准,中国的标准基本相当,甚至略高,但许多国家的配套管理已经完善,而我国目前超载、改装的现象普遍存在,规则的执行不如人意。这次事故后,有一位网友连发多篇博客,从内容来看是一位桥梁业内人士,他呼吁有关部门和设计师注意,考虑到现实国情,就要慎用独柱墩设计。但是应子龙认为,完全不用独柱墩并不现实,而且它也有它的优势。
应子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尽量不采用独柱墩,北京市也有这么一个共识,但是地面各种条件相对关系的问题,不是都能设双墩的,咱们现在交通这么紧张。比如说我底下原来应该可以设两个车道,我现在只能设一个车道了,你双墩一占,你把底下空间给占了。就是因为这个地方交通堵得不得了,我才做立交桥,我做立交又设好多障碍,又堵着不让走,你不是自己跟自己矛盾么。
解说:应子龙认为,如果各地能充分认识独墩桥的风险所在,并予以重视,针对性地配套管理措施,即便超载短期内无法消除,也能够避免再出类似事故。
应子龙:这种桥型是一种特殊情况,到这个路段的时候不能往边上走,现在没有这个常识,普遍认为我靠右走没错。
解说:重车靠外侧集中行驶,是独柱墩设计的最大杀手,但不少大货车司机常年的驾驶习惯正是靠右慢行。
刘国东:应该是右侧上桥。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