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南都记者过国亮
摄影:实习生丁明南都记者陈坤荣
放不下的当年
一把五四式手枪
苏维光曾经有一把枪,五四式。烤蓝幽幽,触手微凉。它不仅仅是一把枪。它凝聚了苏维光的青春、光荣以及梦想。
那是1967年,苏维光20岁。还在读书的时候,由于援越中国专家需要翻译,他便进入越南广宁省水产厅,担任副科长职务,除了工资,每月还享有17斤半的口粮、1斤白糖配给。在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这算是非常丰裕的待遇。由于工作出色,他被派入越南水产大学养殖专业学习。
当然,还有那把枪。那是战争年代干部的另外一个象征。其时,越南尚未统一,以胡志明为首的北越和以吴廷琰为首的南越正在拉锯。随着战情变化,省水产厅经常迁移,办公地点通常都在山区的防空洞里。到了夜间,为了防止敌方偷袭,“灯不能点,烟不能抽”。
1975年,北越击败南越,解放西贡。但就是在胜利的1975年,华人们的处境开始不妙。先是发现自己被排挤出核心岗位,再是原来随身的手枪被收走,再到身边的同事不再和自己说话……苏维光慢慢地感受到了自己成了一个孤岛,他生于兹长于兹的“第二故乡”,开始变得陌生。
20多条坤甸木的大屋
1979年走的时候,邓朝礼刚刚起了大屋,光上好的坤甸木就用了20多条。形势逼人,急着凑路费,这栋大屋只卖了几千块,让他可惜至今。
邓朝礼和苏维光年龄相仿,连人生经历都有些类似:同样是父辈赴越,在越出生,接受越南教育,生活在越南语境,在越结婚,妻子同为越南华侨。只是二人选择的职业略有不同,苏维光是越南倾力培养的储备干部,邓朝礼则是名普通矿工。(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不过,正由于身份的不同,苏维光所处的政治圈,其时尚且还留有温情的面纱。但在圈外,却没有如此温良。1977年年底,苏维光被彻底排挤出所在单位,赶到郊区农村。只发给半年口粮,进行“农村改造”:集体化劳作,靠挣得的工分领取粮食。
雁回归
1978.6.25携鹏儿乘河内―北京国际列车回到祖国国境线上
祖国常怀念,为义长难顾。
翻脸刮阴风,渠将信义负。
只身挈稚雏,急急奔乡土。
乍见边防兵,夺眶激泪出。(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遥看五星,热泪流脏腑。
作者陈华铨,1934年生于汕头,幼时父母为逃避日军侵略,携其迁居越南海防市。中学时代投身越南民族独立战争,在法属殖民地从事地下活动。北越解放后曾历任报刊主笔、中学教师、师范副校长等职。1978年归国,从事教职,现为炎黄诗词学会会员。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