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 952岁!
“洛阳桥”不在洛阳,而在福建的惠安。这是我国最早的跨海大石桥,传说唐宣宗在游乐洋江时,览山川之胜景,有“类我洛阳”之语,遂将江名改为洛阳江,所建的桥也就叫“洛阳桥”。洛阳桥始建设于宋皇五年(1053年),建成于嘉四年(1059年),是一座47孔、1106米长的石梁桥。
一般而言,洛阳桥的首创有三项:一是“筏形基础”。这一世界上首创的技术,到现代也有采用。二是“种蛎固基”。用生长在浅海里的贝壳类软体动物牡蛎来固定效果十分理想,其附着力很强,每1.25毫米能承受100公斤的压力。桥基虽历经千年风浪的侵袭,至今安然不动,开创了将生物学用于工程的先河。其三是浮运架桥。即利用潮汐涨落,运石料、架石梁的方法,后人称之为 “涨舟弦牵”的建桥技术。
宋代运输工具还较简陋,更无吊装设备,就是用这种方法把巨大石梁装在船上,待海水涨潮时,把石梁安放在两墩之间,这种浮运架桥的方法在国内外已被广泛采用,并可架设重达数千吨的整孔钢桥。洛阳桥建成后,经历过无数次兵燹之祸、飓风地震之灾等。
卢沟桥 819岁!
北京的卢沟桥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能够荷载400吨重量的古桥!1975年,四百多吨重的超限大件平板车,安全通过了这座古代石桥。
那个年代,从国外进口了一个大型装置,由天津港运到房山,哪一座桥能荷载400吨?于是,北京市聚集了各路专家学者进行测评,只有卢沟桥可以通过。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建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全桥长266.5米,10墩11孔,是一座圆弧联拱石桥。建桥时的初衷是为了抗击洪水。作为出入燕京的通道,卢沟桥必须坚固耐用,故采取了厚墩、厚拱型制。
整个桥的拱券是小跨径,不等跨,不等距。拱券石厚度是1米,以框形纵联式结构砌筑。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其十分坚固,也使卢沟桥练就了“金刚之身”。
BRIEF 3
国外的桥梁是如何建成的?
走民主程序才能建好桥
英属哥伦比亚省在加拿大西部,省会维多利亚是个海滨城市。2009年4月,市政委员会通过一项议案说,准备投资数千万加元,修建一座新桥,来代替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詹森街大桥。据说,这将是本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程项目。对此,居民们纷纷质疑:这么大的投资,钱从哪儿来?花得值不值?旧桥难道已经不能维护和修理了?为什么要建一座新桥?到底是建还是不建?
建新桥还是修老桥?
詹森街大桥是位于维多利亚心脏地带的交通枢纽,每天过往车辆3万辆次,由于海水腐蚀,桥身生锈后颜色发蓝,桥干脆被涂成蓝色,人们称它为“蓝桥”。这座桥建于1920年,钢铁水泥结构。在20世纪20年代,钢铁和水泥还是西方工业化时代的时髦建材,这套电机起落系统在当时非常先进,整座桥的技术水平相当高。
蓝桥历经八十多年沧桑,其间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对蓝桥的寿命极限,大家早就有所担忧。这座桥底部的主体结构已被海水腐蚀,桥的电力动力系统已老化,有些零部件不再生产因而无法代替,不久终会停止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建桥的那个年代,科学对于桥梁抗震的认识还不够,所以这座桥的抗震能力严重不足。
市政会决议修建新桥。而建桥的关键,在于资金。据一些专家初步估算,如果大规模维修此桥,费用将为2500万到3000万,桥梁寿命可以延续40年;如建造一座新桥,费用将是3500万到4000万,新桥寿命至少持续一百年。此外,大规模维修时,蓝桥将需关闭通行一年,会给本地生活和经济带来极大不便;而在旁边建一座新桥,老桥此间照用,则不会对交通产生太大影响。
市政府为减少投资绞尽脑汁,决定取消新桥的铁路部分。但是,为了加强新桥的抗震能力,又不得不增加1000万元预算。经过反复计算,建桥的总投资额大大超出预估,高达7700万加币。市府持续努力,后来得到了联邦政府承诺资助2100万。加上市府自己预算680万,仍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资金没有着落。于是,市府提出向国家银行贷款4900万。
政府只想搞一个“百年蓝图”
这笔费用对维多利亚78000名居民来说,非同小可。即使是低息贷款,也要由纳税人一分一文地偿还。
议案提到市政委员会时,有一名成员投了反对票。他担心维多利亚承担不起如此巨大的投资,还批评政府的决策不够透明,许多信息没有向公众交待清楚。居民们认为,本市在教育、医疗、养老、安置流浪汉等方面,都亟需巨大投入,现在把这么多钱花在建桥上,是不是很不适当?
许多人认为,既然老桥维修后还能使用40年,就应维修,不仅节省资金,还保护了历史遗产。有人指责政府好大喜功,从未从节省资金方面考虑,只是想搞一个“百年蓝图”。
民主程序能减少后遗症
建桥之争愈演愈烈。争取舆论就是争取支持,市政府官方和反对建桥的居民们各自展开了攻势。最后决定以公投达成共识。
就在公投前一天,支持建桥的人似乎渐渐多起来。本地报纸发表社论,总结了一年多来的建桥之争,并告诉读者:由于当初情况不明,建桥之议引起许多市民的担心,从而引发公投,而经过近来市府大量的解释和公众长时间的考量,现在很清楚了,借款建桥是必需的选择。当初带头要求以公投决定大桥命运的这家本地最有影响的报纸,这时旗帜鲜明地号召市民们投票支持借款建造新桥。
2010年11月20日,星期六,决定蓝桥命运的那天来到了。市民们纷纷来到投票处参加公投。赞同票达到60.6%,反对票则占39.4%。这次的投票参与人数也非常高,比2002年公投的参加人数增加20%,这显示了居民的高度参与精神。
民主的社会就应该是这样,什么事都要按程序,要尊重民意。程序有时会拖慢效率,但这样做出的决定较少有后遗症,大众的认可程度比较高。政府既然想为大家办好事,为什么不让大家有机会讨论呢?公共事务,与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民众当然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政府接受大多数民众的主张。花费一点经济成本,换来整个社会的共识,可防止引发巨大的社会矛盾,避免社会付出更大代价。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