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揭秘:田家英与毛泽东长子毛岸英非同寻常的关系

www.sinoca.com 2012-07-0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47年初,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解放区一天天扩大,中央为巩固后方,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旧有土地制度实行改革的工作上。这年3月,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康生,代表中央在晋绥分局指导土改工作,带队到山西临县地区抓点。那次,毛岸英也跟着去了。

  康生主持的晋西北土改,出现了严重的“左”的偏差。在没收地主的土地之后,还用过激的方式逼打地主交出浮财。曾在晋西北工作过的老同志梅行曾感叹,康生搞 的那个“左”呀,就别提了!然而,这种过激的做法,却被视为土改工作的经验在《晋绥日报》被多次报道,并一再被加上“按语”推广。

  回国不久的毛岸英,对中国农村情况既感新奇又觉陌生,以为阶级斗争本身就是你死我活、残酷的。对康生的做法,他不仅没有怀疑,反生几分钦佩,在给其父毛泽东的信中,称赞“康公真有办法”。

  土改工作的偏差,很快引起中央的重视,在1947年12月的中央会议上,不点名批评了康生的做法。1948年2月,又发布了毛泽东代中央起草的《关于目前 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948年1月18日)、《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1948年2月11日)、《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 (1948年2月15日)等党内指示。部分地区根据中央精神,很快进行了土改复查。

  1948年初,毛岸英参加了仍为康生带队的山东渤海区土改复查团,和曾彦修、史敬棠、于光远、吴剑迅同在张家集一个党小组工作了半年。这时的毛岸英,经过学习文件和基层工作的磨砺,对土改中的错误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康生这样的“老资格”,也不再一味地“崇敬”。

  一次,华东局留守处负责人请土改复查工作团的同志吃饭,毛岸英、史敬棠、曾彦修、于光远等都出席了。饭桌上,华东局领导扬帆反映乡村反动会道门活动猖獗, 有些自然村被他们占据,村边挖壕沟,架吊桥,谁也进不了村。我们的伤病员在村中疗养,他们借此讲条件,不答应条件就把伤病员杀了。康生听到此,“啪”的一 声拍案而起,桌上的碗筷都被拍得蹦了起来。他瞪大眼睛吼道:“还有这样的事?老子开两个团过去,把他们的村子平了!”在座的都对他的失态举止感到意外,但 谁也没有再搭腔。

  回到张家集工作团住地,大家议论起白天的事,对康生的举止不以为然,但只能心照不宣。因为自延安“抢救运动”,许多人心存余悸。对上级领导的指示,不能有丝毫的质疑,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服从。更何况康生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工作团团长。

  对于没有这段阅历的毛岸英,顾虑自然少的多,他直率地提出,“今天康生同志太缺乏政治家风度,派两个团轰平了村子,全村的乡亲岂不要都跟着遭殃? 作为中央领导,怎么能这样说话呢?”毛岸英讲的是实话,经历了土改纠“左”的过程,他对康生所作所为显然有了认识。可是史敬棠等就不好对领导妄加评议,在 毛岸英面前,还要替康生做些辩护,说那不过是康生的气话,是要压一压反动分子的气焰。

  张家集小组讨论工作时,对于土改复查中仍然存在的某些偏离政策的现象,同志们顾及方方面面的影响,有时不便坚持己见。这就难免,毛岸英和同志之间对问题的 认识有分歧。毛岸英认为史敬棠、吴剑迅不能“坚持原则”,对仍然偏“左”的做法持妥协态度。于是,他言词激烈、不留情面地批评了同志。

  曾彦修老人说,这就是毛岸英提到的“放肆的批评”。

  1948年上半年,毛岸英从山东渤海区回到西柏坡中央驻地。作为学生和朋友,毛岸英经常到我父亲的小屋上课、谈心。渤海区土改复查工作中的种种情况,以及和同志们发生的争执,显然都是他和老师交谈的话题。

  今天我们不会知道当年老师和学生是怎样分析探讨问题了,但毛岸英在以后的工作中,较之过去,思想逐渐成熟起来,在实践中更加自觉地磨炼自己,当是与老师田家英的影响分不开的。

  父亲16岁到延安,26岁经胡乔木推荐,给毛泽东做了秘书。胡乔木非常了解田家英,不仅知道他很早就研究中国近代史,以后又研究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他 还了解田家英研究讲究方法,注重收集一手资料和做编年大事记等基础工作,出版过《民国以来大事记》。田家英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著作的研究也很深入,肯下 工夫。因此,当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决战,战事异常繁忙,毛泽东身边非常需要人手时,胡乔木首先想到了田家英。

  这时父亲已经给毛岸英做了三年老师,父亲的思想方法、人格品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毛岸英。当毛岸英反思自己看问题过于简单化,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和位置去 思考;反思自己一年来对纠“左”希望一蹴而就,是不现实不成熟的表现时,他一定明白了一个道理——事物本身存在着多面性和复杂性;他一定更多地了解了他自 己的父亲成为党的领袖,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经过了怎样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国革命走到接近胜利的今天,又经历了多么复杂的艰苦历程。

  毛岸英从古文中找到两个座右铭

  从毛岸英这封信,看到他的文史知识、国文水平进步之快,是足以令人惊讶的。

  杨开慧牺牲时,毛岸英年仅8岁。到1936年组织上送他和毛岸青去苏联时,他14岁。中间6年的时间,有5年是他和弟弟在上海流浪度过的。毛岸英在中国基 本没有受过正规学校的教育。1936年至1946年,他在苏联生活了近十年,读完了中学和大学,可以想象,这个在异国成长的青年,祖国文化会学到多少。他 识得的汉字还是小时候母亲教的,上海流浪的岁月,靠一本字典又自学了一些。在苏联时,最初读父亲毛泽东的信,还要请人翻译,回复也仅仅是简短的一段。这样 的基础,回国仅三年,就能用中文流畅地给朋友写信,且灵活运用成语典故,是多大的飞跃啊。

  还是回到这封珍贵的书信。毛岸英曾以“跛鳖千里”一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听了田家英讲授的《荀子·修身篇》:“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意思是跛脚的鳖,虽然走得不快,但只要一直不停,也能远行千 里……意喻力气再小的人,只要坚持不懈,终能达到目的。为了鞭策自己永不停步地进取,毛岸英用“跛鳖”的谐音给自己取名“波别”,愿学远行千里的“跛 鳖”,虽鲁钝,只要努力,终有所成。

  从张家集土改回来后,田家英又送他一句古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是《礼记·中庸》里的一句话。其上下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 广博的学习,详细的求教,慎重的思考,明白的辨别,踏踏实实地实行。除非不学,要学而没有学会,绝不放弃……除非不做,要做而没有做出成绩,绝不放弃。别 人一遍学会的,我学一百遍;别人十遍学会的,我学一千遍。果能如此,即使笨人也会变为聪明人;即使弱者也会变为强者。

  这段古话使正在反思自己的毛岸英深受触动和鼓舞:用百倍于别人的努力去工作学习,就是愚人也会变为聪明人。于是毛岸英决心把这句古语“作为今后工作与学习的座右铭”,而不再以含有更多自我意识的“跛鳌千里”为座右铭了。

  从第一个“座右铭”到第二个“座右铭”,可以说,毛岸英的精神境界发生了一次飞跃。如果说前一个“座右铭”,反映了毛岸英坚信自己只要百折不挠,就一定会 实现父亲毛泽东的期望、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决心;那么后一个“座右铭”,则不仅反映了他的坚韧的毅力,还反映出他觉悟到自知之明对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决 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开始新起点。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社科院专家称中国面临未富先老 延缓退休不可行
下一篇:吉林延边警方打掉曹大海涉黑犯罪组织 涉重罪(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