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发言人强调空气监测站是给美国使馆职员和他们的家人提供服务。
政府监测数据要靠与其他渠道竞争才能赢得信任
其它渠道监测的数据即使不权威,在反映身边关注、环保参与方面的意义仍不应被否定
环保部官员再三强调用一个点位的监测数据对一个区域的空气质量进行评价是不科学的,并指出空气质量的监测在技术上涉及到点位布设、人员资质、分析方法等多种严格要求。但这并不是否定包括驻华使馆在内的民间空气监测行动的理由。环保部门坐拥政府资源及时、准确发布具有权威性的环境监测数据当然是本职工作,但不能因为你是权威的,就堵死其他渠道的监测数据。民间监测空气数据最现实的意义就在于,它反映了民众对身边空气质量的关注,以及对环保事业的参与。
以“我为祖国测空气”行动发起者达尔问求知社的自测空气项目说明为例,该组织声明并未具备专业检测资质的权威机构,所提供的检测记录只作为数据结果供公众参考,公众可以用实测结果与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而确定的国家标准进行对比,从而对住宅小区的环境现状具有更加清晰的科学认识。检测结果不具法律效力。该组织研究院称,“我们从来不想代表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可能无法成为权威,但可以知道身边的情况。”
21家民间环保组织致信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和环保部,建议删除《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不利于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监测的条款。
不同渠道数据的竞争有助于提升数据生产和提供者的责任心和效率,从而促进数据准确性的提高
反过来说,政府检测数据的权威并不通过设备的精良或者布点的密集而自然获得,如果不通过多种渠道产生的数据相互竞争、去伪存真,民众很难建立起对政府数据的信任感。试想如果没有美国大使馆PM2.5数据“爆表”给公众带来的冲击,就不会有大家行动起来独立自主测空气的热情,也就不会温家宝总理承诺修订空气污染检测标准。更理想的前景是,官方对民间PM2.5检测等环保活动给予技术支持、业务指导,甚至将民间检测数据、民间行动纳入官方的数据收集范畴之中,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整合社会环保力量,从而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
排斥民间数据实际是行政权力把持的统计垄断
如同不受约束和竞争的权力一样,对数据的行政垄断将导致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严重的统计造假和统计腐败
环保部拒绝驻外使馆在华监测空气数据的背后,其实源于官方长期大包大揽怕出事的思维,他们的担心在于未经政府确认的随意发布的数据会严重扰乱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秩序。这种思维表面上看是“为民着想”本质上就是赤裸裸的垄断。同一天的天气有多个不同数据究竟能如何制造混乱呢,民众当然是根据生活经验和切身感受相信最贴近的信息源,而信任和权威也是在这样的相互比较和选择中积累的。政府部门内部的考核、分析、决策之类,完全可以要求以政府统计部门的数据为准。但政府没有权力禁止其他社会团体发布数据,更不得强令民间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也必须依赖统计局提供的数据。
监测空气也是同理,政府的统计部门花了纳税人的钱去做数据调查和统计,那是它的本职工作。它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自身数据的准确性,而不是用行政力量禁止其他社会组织自己花费成本去同它竞争。规定除政府统计部门以外的民间团体不得发布事关国民经济的数据,究其性质差不多等同于禁止老百姓私下里捐助行善、帮助弱者,而只能把打算捐助的钱统一上交给中国红十字会,让后者去包揽一切助人施惠的善事。(本节参考陈季冰博文《只有统计局才能发布数据?》)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2010年全国查处统计违法行为6.2万多起,其中立案查处1.9万多件。
PM2.5引发的风暴中,人们大多数更愿意相信民间数据,而不是政府权威部门。这已反复证明了空气监测“一言堂”赢不来信任,更别提服务,开放不同的监测渠道及数据无疑是眼下最务实的挽回信任的方案。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