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远新所谓的“我要拿这个石头来打人了”,打的其实是周恩来和邓小平
删改“张铁生之信”的内容,改变信的性质,将其解读为向现行大学招生制度开炮,其目的,正如毛远新自己所说,其实和路线斗争没什么关系,或者说路线斗争也只是幌子,而是为了“拿这个石头来打人”。
打的是谁呢?毛远新没有明说,但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新的大学招生制度,是谁搞出来的,自然就是打谁――1973年4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说:“坚持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在群众推荐,政审合格的基础上,重视文化程度,保证入学学生具有初中毕业以上的实际文化程度。同时也要防止‘分数挂帅’”――此一时期,周恩来是国务院总理;这一《意见》,则是在刚刚复职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的主持下出炉的。
江青赞誉张铁生“敢于反潮流”的“潮流”,指的是周恩来推动的对“文革”的实际否定
毛远新“拿这个石头来打人”的“人”是具体的,其代表人物就是周恩来(也包括该年3月份刚刚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江青赞誉张铁生“敢于反潮流”的“潮流”,自然也和周恩来有莫大关系。具体说来,就是指周恩来抓住林彪事件的契机,自1971年始,到1973年止,所极力推动“反左倾运动”,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努力恢复经济、恢复正常的政府运作;二是名义上不否定,但在实际上否定“文化大革命”。[详细]
这一对“文革”的否定,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邓小平的复出――邓小平曾被当作“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1973年3月10日,在周恩来的一再努力下,邓小平复出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作为博弈的代价,“在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邓小平复职的《决定》的当天,周恩来正式向中央政治局请假,要求‘病休”两周”。这一博弈显然非常成功,因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复出,很显然意味着对“文革”的一种彻底否定。
人民日报刊文,将张铁生捧成“反潮流英雄”
江青对张铁生的赞誉,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7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刊文《反潮流精神――赞〈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将张铁生正式捧上“反潮流英雄”的神坛。文章说:
“在旧思想、旧习惯势力的面前,张铁生同志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呢?这个下乡锻炼已经五年、现在担任着生产队长的知识青年,采取的是反潮流的态度:对物理化学的试题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面写了‘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最‘发人深省’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一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都要有反潮流的精神,都要坚持反潮流的斗争。”
江青给张铁生贴“反潮流英雄”标签有深意,因为“反潮流”三字是毛泽东的自我评价
“反潮流英雄”的标签被贴到张铁生身上,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反潮流”这三个字,其实曾是是毛泽东的自我评价。据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记载,1970年庐山会议后,毛泽东在吴法宪的一则检讨下有过这样的批示:
“什么伟大谦虚,在原则性问题上,从来没有客气过。要敢于反潮流。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在庐山,我的态度就是一次反潮流。”[详细]毛泽东所谓“在庐山,我的态度就是一次反潮流”,与1973年党内外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其实高度一致,即:毛泽东站在了多数干部的对立面。这也正是毛泽东说自己“反潮流”的原因。
“反潮流”获得毛泽东支持后,被强行加入到了周恩来的中共十大政治报告当中
8月16日,人民日报将张铁生捧上 “反潮流英雄”的神坛;8月24日,周恩来作为毛远新“拿这个石头来打人”的对象,却在自己的中共十大报告中,加入了一大段肯定、鼓励“反潮流精神”的文字,实在意味深长。报告说: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注意一个倾向掩盖着另一个倾向。反对陈独秀的‘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机会主义,掩盖着‘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纠正王明的‘左’倾,又掩盖着王明的右倾。反对刘少奇的修正主义,掩盖着林彪的修正主义。这种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一种潮流来了,多数人跟着跑,只有个别人顶住的事,在历史上多次发生。今天,在国际国内斗争中,类似过去同资产阶级讲联合,忘掉了必不可少的斗争;同资产阶级决裂了,又忘掉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联合的倾向,仍然可能出现。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而当一种错误倾向象潮水般涌来的时候,要不怕孤立,敢于反潮流,敢于硬着头皮顶住。毛主席说:‘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毛主席就是在党内十次路线斗争中敢于反潮流,敢于坚持正确路线的代表和导师,我们每一个同志应当向毛主席好好学习,坚持这个原则。
之所以“反潮流精神”会出现在周恩来的政治报告中,原因在于:这份报告,是由张春桥、姚文元起草的,并不真正代表周恩来的意志。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