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希仁。南都记者韩福东摄
马维民。南都记者韩福东摄
转入“出气会”:检举信与“揭盖子”
毛泽东提到的检举信,有一封来自安徽省蚌埠市委副书记马骞。
马骞已于1995年逝世,他儿子马方晨向南都记者介绍,马骞的信写于当年1月25日,递交上去后,几天没看到中央反应,认为没希望了,谁知接下来毛泽东宣布会议延期,而安徽省委领导班子接下来也因此而大换血。
七千人大会召开时,马方晨还小(8岁),他只记得父亲给他从北京带回一个铁皮的小手枪玩具。而在去北京之前,马骞把一个旧呢子大衣翻新了一下,据说每个代表都要讲究形象,做件与毛主席相同款式的大衣。
在父亲晚年住院时,马方晨特地问及七千人大会写检举信的事。“我当时说,把这段历史保留下来最好。但因为父亲有点老年痴呆,我也没做功课,没准备提纲,所以谈的效果并不好。父亲说,曾希圣这人被称‘曾霸王’,作风太霸道,地方反映强烈,他才向中央反映……但我后来看了他的检举信,发现他没反映这么具体的事。他的心里是想揭开盖子,但语言又不过分。”
马骞留有检举信的备份件。马方晨说,检举信中提到:曾希圣曾压制代表讨论,说小组会上的发言要有根据,不能乱说。大会报告草稿中提到的问题,安徽都有存在,只是没有揭开。中央有那么多指示,如果安徽按着做了,也不会犯那么多的错误……(注12)
冯希仁记得,在毛泽东做了“揭盖子”的长篇讲话后不久,他们在友谊宾馆吃饭时,接到饭后到健身房开会的通知。在那里,他看到了刘少奇及一些部委领导。
“刘少奇主持会议,要大家揭盖子。曾希圣先表态说:主席讲话了,大家要大胆揭发,有什么讲什么,放心大胆讲。检举信是哪个写的我也不知道,这是好事。昨天半夜两点,刘征田(合肥市委第一书记)来找我,说检举信是朱赤(安徽蚌埠铁路局书记)写的。不管是哪个写的,我有则改之。”冯希仁说,当时大家听了都有意见,恨刘征田,认为他是叛徒告密。后来才知道检举信作者不是朱赤,而是同为蚌埠干部的马骞所写。
接下来的鸣放过程中,刘征田也曾试图上去发言,但遭到其他代表的阻拦。“安徽军区第二政委李世焱用胳膊向他一撞,说:我也是省委常委,你辖下死那么多人,你何时汇报过?我从来没听到过。刘征田走回去坐下来,李世焱讲完话后,他又要上去表态,被滁县地委书记孟亦奇给撞了回去。”冯希仁说,后来刘征田再次上台,又被一个高个子代表撞了个踉跄,差点跌倒,终于没能发成言。后来,大家开始分组讨论。
马维民记得,刘少奇等人来过安徽组几次,第一次即表示:大家都讲真话,哪个讲假话,就开除党籍。代表们开始揭省委领导的盖子,“主要揭浮夸、饿死人的问题。大会上马骞发言了,孟亦奇也情绪激昂发表意见。我在大会上没发言,在小组上发言了,主要讲安徽死了那么多人,省里有责任,不能光怪中央。一开始,大家对揭省委盖子还是有顾虑,慢慢就好了。那时中央提出对代表的发言实行‘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我就是在七千人大会上第一次听说‘三不主义’。”
安徽在三年“大跃进”期间的非正常死亡人口数量,按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张凯帆的估计,大概为500万人。“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同志参加安徽组讨论,追问安徽饿死了多少人,第一次报40万,后来追问紧了,报到400万。实际上约有500万人。”(注13)
刘征田受到了孤立。冯希仁说,当时友谊宾馆有个大食堂,可供上千人同时用餐,代表们十人一桌坐好后,菜就上来了。“刘征田在桌前一坐,别人都不来和他同桌,他孤立了。没办法,就在楼梯口空地上给他摆张桌子,单独吃病号饭,看着也怪可怜的;后来给他旁边搞了个屏风遮了一下。”
至于曾希圣,原本有人单独给他送饭,在宾馆房间里与爱人余叔一起吃。后来被“揭盖子”,而且刘少奇等人来安徽组参加小组讨论时,都与代表在食堂一起吃饭,曾希圣不好继续留在房间里,就改到食堂。冯希仁说,一桌要凑齐十人才给上菜,但肯和曾希圣同桌的只有李任之等几名省领导,凑不够10人,“服务员就在门口拦,进来人就拉来和曾希圣同桌。后来,李任之去参加各地市讨论,也不回来和曾希圣吃了,服务员去拉人,人也不愿过来。只好凑不齐十人,也给上菜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