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三:倾向在国内发展
德国之声题为《中国人不喜欢去海外工作》的文章写道,中国正积极鼓励其企业集团到海外扩张,但这项努力正面临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因为很多管理人才不愿到海外工作。德国《金融时报》分析了这一现象。
以中国留学生梁水英(音)为例,她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大学攻读市场营销,还在写毕业论文时就得到该市一家公司提供的工作。可梁水英拒绝了。她说,虽然希望毕业后在跨国公司工作,但也希望离家近一些。因此她宁愿在12月份毕业后尽快返回家乡广州找工作。
该报称:“偏爱家乡的梁水英并非个别现象。中国各集团公司都在抱怨说,找不到愿意去国外生活和工作几年的员工。这种状况给公司向海外扩张带来困难。一方面中国的企业集团难以用本国人员填补国外分公司的人员空缺,并在当地传播公司文化;另一方面,中国的总部也缺乏具有外国市场经验的雇员。”
华为公司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西方经理说:那些即便因为工作离开中国的雇员,也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他最近去了华为在印度的分公司,发现那里的中国同事几乎没人去过新德里,而分公司离新德里不过50公里。这名经理说:他的同事们不会自愿要求去国外工作,除非感到对前程发展绝对必要。通常他们会把妻儿留在中国。自己在外国勤奋工作,目标就是尽快期满回国。他承认,缺乏与当地的文化交流一再给公司带来困难。华为还是中国在海外成功的典范。
香港大学国际经济关系学教授许德音(音)说:“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的毕业生根本就不感兴趣在外国发展。恰恰是最有才华的人才觉得最好的发展机会在国内。”
《金融时报》写道:“中国公司在海外的收购越来越多 但企业集团的最大份额依然集中于国内市场 中国政府期待企业国际化,多年前就提出 走出去的口号。”该报引述许德音的话,“我们没看到太多成功例子,这不是缺乏资金的问题。”他认为,人事政策至少是个关键因素,国内的良好发展机会,(密切的)家庭联系及对其他文化缺乏兴趣的综合因素,是人们不喜欢去国外发展的主要原因。
特点四:关注公共事务 向世界发出声音
韩寒被认为是80后的新一代旗手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7月15日刊登题为《绿芽》的一期文章说:CYCAN在上海世博园联合国馆就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召开峰会。2007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由7个有着应对全球变暖共同愿望的组织发起。CYCAN的赵祥宇说,中国4亿青少年需要让人们听到他们的声音,需要就气候变化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个组织的主要项目是在中国52所高校鼓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做法是进行调查、举办在校培训和出版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书籍。从一开始,项目的目标就是到2012年将高校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0%。
这不是因为缺乏热情。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最近,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部分资助下,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开展了在全球采访和培训“低碳领袖”的项目。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成员方捷(音)说:“我们的父母,他们那一代人,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因此,应该由我们这一代人来采取行动。”
然而,对于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来说,这是一个困难的时代。自3月政府要求小型非营利组织在接受外国资助前获得公证,这使得政府对这个领域拥有更大控制权。
方捷与大多数同伴们都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问题都是紧迫问题,尤其是还有无数中国人生活贫困。
特点五:网络化生存,宅男宅女盛行
美剧《越狱》
《纽约时报》网站发表文章称,近年来,中国年轻人热衷于无偿为流行美剧(例如《越狱》和《绯闻女孩》)制作非官方网站,而这是近年来中国互联网领域一个较为显著的发展。流行美剧播出仅几小时后,中国人便可制作出中文字幕,之后上传到中国的文件共享网站上,免费与他人分享。
对此,中国视频分享网站土豆网的创始人王微表示:“网络实际上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去歌厅、去酒吧、和朋友聚会以及外出购物。在网络上,他们也可做同样的事。” 每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似乎都在建造自己的在线集团,提供在线游戏、购物、博客以及公告栏。和美国一样,中国国有电视网络也担心娱乐会向网络转移,使年轻人厌倦电视。因此,他们正以《美国偶像》为蓝本制作选秀节目。
现年18岁的黎宇飞(音)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大学生。在日常网络生活中,他写博客、下载韩国电视剧、经营两个音乐网站,还玩在线游戏。“大约从11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做这些事情。现在,我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来上网。”他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