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就是那庞大数字中鲜活的一员
这是几个“新重庆人”的亲历故事。
他们中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有城里人,也有农民工;有的刚离开校园踏上社会,有的已过中年。尽管情况不同、梦想各异,但山城的发展变革同样影响着他们。
重庆每一项新政的出台,都有众多的受益者,他们每个人就是那庞大数字中鲜活的一员。
梦的起点
清早七点,在山城特有的晨曦中,27岁的李玉光走出位于民心佳园公租房的家,步行3分钟来到公交车站,准备乘825路公交车上班。
“早走一点,可以避开早高峰。等年底轻轨修好了,就会更方便些。”
虽然工作紧张,但这个来自河南商丘的小伙子近来心情大好,因为他已有“三喜临门”:4月16号签约入住公租房,5月9号和爱人领结婚证,最近爱人又怀上了一对双胞胎。
“这套公租房来得太是时候了。”他对《望》新闻周刊记者感叹。一年前,他和爱人刚从重庆科技学院毕业,居无定所。看了几个楼盘,但每看一次,就受一次心理打击,“我们根本买不起。”
今年年初,重庆公租房首次配租,李玉光和几个同学约好去摇号。“会不会暗箱操作啊?有没有猫腻?大家都担心。结果‘砰’地一下,四个同学里摇中了三个。”
他细看了民心佳园的环境,感觉绿树挺多,管理井井有条。他的新居是30多平方米的单间套,每月房租加物管费不到400块钱,约占他月收入的十分之一。“五年后,我还可以选择是续租,还是买下房子的使用权。”
爱人已经回重庆梁平县老家养身体。“我挺放心的。”李玉光说,按重庆新的医疗卫生政策,城乡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可以免费服叶酸,农村孕产妇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住院平产全免费,政府还帮买保险。这也给他吃下了“定心丸”。
“不用担心做‘房奴’和‘蚁族’,少了后顾之忧,感到如释重负,轻松!”李玉光说,他准备在期货公司好好干。重庆正在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自己大有可为。
昔日的同学,如今已成为他的邻居。他们在小区里相聚,拿出啤酒,为年底又将有新的同学搬进来而高兴。
“申请公租房没有户籍限制?”杨新向本刊记者仔细打听重庆的公租房政策,希望将来能申请一套。和李玉光一样,他也是从外省来渝打拼的,家乡是四川广元。
杨新今年21岁。他说,他的专业特长是电子信息技术,去年曾在深圳富士康工作。随着惠普、华硕等多家企业和260多个电脑零部件制造商、供应商进驻,重庆形成了年产一亿多台电脑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引杨新来到重庆寻找机会。他加入了南坪一家电子企业,“不少同学都一起来了。”
听说了重庆的公租房政策后,杨新特感兴趣。“公司附近房租贵,每月500元的房子还算差的,不少同事住厂里招待所,条件很艰苦。”他打算等条件具备就申请公租房。
另一位外地来渝的小伙子董鼎昊也打算申请公租房。和李玉光、杨新不同,27岁的他已有了自己的企业。在重庆扶持微型企业政策的激励下,他下决心辞去了工作,开办了自己的纺织品销售公司。
“我不想错过好政策。”他说,“重庆提出扶持微企,不但每家企业补助几万元真金白银,而且还减免税收。爱人鼓励我说,‘再不实现梦想,以后就只能做梦了’。”
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董鼎昊就通过有关部门成功办理了4万元补贴。“这笔钱发放很严,支取时我必须拿企业的有效票据去报账,审查合格才能拿到钱。”
为了事业和生活上的便利,公租房也成了他的安居选择。“以前我们夫妻和岳父岳母一起住。现在我们有了孩子,又要创业,一起住不方便。我马上要到江苏老家看货源,等回来就正式申请公租房。”
新的认同
两个月前,李玉光的邻居――民心佳园3栋20-9户的王代明、马孝芳夫妇刚拿到了重庆城市户口,结束了19年的漂泊生涯。
坐在新家卧室,王代明一点一滴地回忆:“办转户那天,我还记得那位警察对我讲:马老师,你离开了家乡潼南,已经转为城市居民,欢迎你入住民心佳园社区……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这对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农民工夫妇来自重庆潼南县农村,那里与繁华的主城区相距仅100多公里。但曾几何时,城乡两种不同的户口,却如同难以跨越的鸿沟。
“一直有个心愿,希望变成正式的‘城里人’。”夫妇俩都这样表达着,“前几年办转户条件很严,要有大专文凭,人均住房面积要在30平方米以上。而咱家别说人均,整个房子面积都未必够30平方米。”
近两年,好事接踵而至:一是农民工被纳入公租房覆盖范围,夫妇俩申请到了一套74.2平方米的两居室;二是根据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重庆籍农民凡在主城区务工经商5年以上的,可自愿申请转为城市户口。夫妇俩递交了申请,正式转为城市居民。根据自愿原则,他们在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仍然可以保留。
夫妇俩的新居已布置一新,卧室里放满两人的合影,看上去很温馨。“想想以前去打夜工,把娃儿锁在巴掌大的出租房里睡觉,再看看现在的新房子,觉得太幸福了。”
和王代明夫妇不同,另一位农民工余小明转户进城的目的,是为让孩子在城里念书不用再交“借读费”。
余小明的家乡在重庆长寿区龙河镇仁和村。进城当厨师7年,他攒下钱开了一家“串串香”店,当上了小老板。为让下一代受到更好的教育,他把孩子带到城里念书,为此必须缴“借读费”。
“已交了一年1200块的借读费。孩子上二年级时,换到了更好的小学,借读费也涨了。如果一次把5年的都交了,一共要交一万多块。”
去年7月29日,就在余小明已决定凑钱交借读费时,忽然在报纸上看见了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消息。与新转户条件一对,自己样样符合。8月1日,他就去办理了转户进城。
“娃儿念小学、念初中都不用再交‘借读费’了,和城里同学们‘平等’了!”他调出手机里的孩子相片让记者看,穿着挺括,神气十足。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