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导致了旱灾”,“三峡工程破坏了环境”,“三峡工程带来了地震”……一段时间以来,每当我国局部地区发生气象、地质异常时,就有人把问题的成因归咎于三峡工程的建设。
应该讲,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细究”是有道理的,也有很多是合理的。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在建设之前已经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影响等做了可行性研究。而且根据目前的检测数据,影响并没有超出当时的预期,有些甚至好于预期。
今年上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旷日持久的大旱,受旱面积上亿亩。三峡工程立即被指为祸因。其实,三峡工程在改善枯水期中下游航运条件、缓解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紧张等方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截至5月底,三峡工程已累计向下游补水约188亿立方米。这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下游降雨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五成、是50多年来最少所致。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补水等综合效益,是众多水利工程治水的杰出代表。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水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的国度,特别容易形成干旱和洪涝灾害。自大禹始,我们的祖先就一直致力于解决水多水少的矛盾,一直致力于避免“饿殍遍野,赤地千里”的灾难。
是新中国,发挥了工程水利的巨大作用,人挑肩扛,初步建立了基本的防洪除涝体系、农业生产灌溉体系以及城市供水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成了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水利体系。但也应看到,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局面仍未改变,制约着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最近举行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反坝”的声音,在强调保护环境方面有其合理性,但只要是坝都要反,则多少值得商榷了。埃及尼罗河上游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有多少人反对。但大坝建成后,尼罗河水不再肆虐,尼罗河流域成了埃及的鱼米之乡。反对阿斯旺大坝的声音,终于沉寂了。
我们,人多水少;我们,人多能源少。建设水利工程,不仅是我们水情的选择,也是我们国情的选择。建坝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成本降到最低,把水利工程供水、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发挥最大。(作者:高云才)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