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从春节前开始,转基因水稻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特别提到,“要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中科院院士张启发表示,转基因稻米最迟5年能上市民餐桌。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与房价、物价、医改等热门话题一样,转基因水稻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公开表态:“如果转基因抗病虫的水稻要人体做实验,我第一个报名。”据报道,他将与国内该领域的权威张启发院士合作,加强转基因水稻的研究。
毫无疑问,关于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目前仍无定论。进一步的问题则是,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是否会引起国际种业巨头对国内种业市场的垄断。
综合今年1月底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转基因品种产业化的论述,加上去年年底我国批准第一张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利好消息,转基因产品――尤其是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在中国似乎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那么,未来可能成为中国人口粮的转基因大米到底长什么样?口感如何?价格是高是低?“民以食为天”,我们迫切需要这些问题的答案。
名词解释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一个基因片段从一种生物体中分离出来,通过修饰后导入另一种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的技术。
神秘的转基因水稻
审批机构成员信息成谜
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发布,文件特别提到“要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这一政策走势与另外一则备受关注的新闻联系在一起,让人浮想联翩。
去年年底,由华中农业大学负责研制的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刚刚获得安全许可,这也是我国颁发的首张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
神秘的转基因水稻
农业部的这一决策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形容为“惊险的一跳,让全世界惊出一身的冷汗”。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批准主粮可以转基因种植。他表示,既不能妖魔化转基因产品,也不应放任不管,对口粮作物转基因产品的产业化问题,应该慎之又慎。
去年12月初,郑风田撰写了《转基因大米你敢吃吗?》一文,此后两个月,该文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转基因水稻成为春节前的焦点话题。
尽管研究者曾借助主流媒体表态,“转基因大米不仅吃起来安全,对生态环境也是安全的”。但仍难解人们的担忧,一连串的问题有待解答,比如:安全证书的审批程序如何?实验室只能证明短期安全,长期食用到底对人体有无害处?还有网络论坛发起了“反转基因主粮”的签名活动。
早在2008年,由天涯论坛进行的“转基因食品”调查中,就有超过50%的人表示最关心转基因大米,也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我们注意到最近的舆论,并十分理解公众的关切。有关转基因水稻研发的所有信息,只要不涉及国家科技秘密,我们都将以公众能够理解、认知的形式予以公开。”此次获得安全证书的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华中实验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
审批机构成员信息成谜
恐惧和担忧,往往来源于信息的缺乏。与喧嚣的网络相对,官方的回应显得很低调。面对诸多质疑,农业部曾回应,证书发放是“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等5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依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转委会’)评价结果做出的决定”。
问题在于,成员构成等转委会的信息一直没有公开,外界可知的权威信息非常有限。
即使在转基因水稻的批准时间上,舆论也一度争论不定。去年10月22日,一份名为《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出现在“中国生物安全网”上。但有业内人士发现,“当时名单上并没有两种转基因水稻,那是去年11月27日才加上去的。”
华中实验室则告诉本报记者,“华恢1号”和“Bt汕优63”品系安全证书的签发日期是2009年8月17日,有效期为5年,适用地为湖北。
科研人员“以身试稻”
转基因水稻是否安全?这种担忧普遍存在,并非毫无根据。被广泛用作论据的,是几则国外的研究案例。据了解,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全球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至于长期食用转基因水稻对人体是否有害,科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论。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薛达元是环保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首席专家。他说:“食用转基因水稻‘相对安全’。所谓‘相对’,是指目前所有的实验、检测都证明了它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受制于现有技术的局限性,不一定能检测到所有的风险。”
华中实验室的研发人员则“以身试稻”,“以正视听”。华中实验室回复本报记者称:“近年来,我们的科研人员一直在食用转基因大米,他们健康状况良好。”“转基因水稻一旦被批准商业化种植,我们研究者的米缸里肯定都是转基因大米。”
“水稻是中国的主粮,我国科学家研发转基因水稻从一开始就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国家为我校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发放安全证书也是慎之又慎。”
除了安全,人们也好奇大米的口感。“以身试稻”的研发人员告诉记者,该校研发的转基因大米与普通大米相比,“没有任何不同,事实上它就是杂交稻米”。“我校研发的转基因大米口感良好,二次加热后外观和口感均无明显变化,达到国家优质米的标准。”
知识产权与涨价的担忧
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标准化的技术、方法和元件,包括许多大型跨国农用化学品公司在内的国外机构已在这些领域申请了至少59项专利。
不久前,一份名为《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正在申请商业化种植及在研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无一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上述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至少涉及28项国外专利技术。这些专利分别属于美国孟山都、德国拜耳和美国杜邦这三家跨国生物公司。此次颁布证书的两种转基因水稻,至少涉及11~12项国外专利。
专利的归属,将直接体现在未来种子的价格上。报告称:“如果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那么中国农民可能会面临种子价格不断上涨的风险。”方立峰进一步分析:“如果种子价格上涨,不排除生产者会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未来,转基因大米的价格有可能更昂贵。”
对此,华中实验室直接回应:“以为我们使用了多项国外合法有效专利,是误解或猜测。”此次获批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他们表示,此次获批的“华恢1号”所用的育种材料,是我国已推广多年的优良恢复系“明恢63”,其中,转入的抗虫基因是由中国农科院科学家自己修饰的,并已取得专利。“华恢1号”的转基因方法已在我国申请了专利保护。“可见,该转基因水稻品系的核心知识产权属于我国。”
对于被指两种转基因抗虫水稻涉及12项国外专利,华中实验室明确表示,这12项国外专利中,只有4项在中国提出了专利申请,1项未获授权;在授权的3项中,1项已于2009年在中国过期失效,另外2项专利的权利内容,与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采用的技术、方法、材料完全不同。“其余各项均未在我国提出专利申请,不存在侵权问题,也就更不存在支付专利费的问题了。”
“对于专利的问题,相信农业部门很清楚怎样规避和使用。”薛达元表示,转基因产品往往涉及数十种专利,在科研工作中,有时会跟专利所有者签订协议,用于研究时不涉及专利问题,但商业化生产就会涉及,“具体情况都在协议里有约定”。
此时的中国,关于种子专利的争论,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相比于规模庞大的国际种业公司,国内种子企业的弱、小、散的局面并未改变。乐观者认为,可以借转基因水稻的机遇一搏;悲观者则认为,国内种业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能力已经迫在眉睫,仓促上马,并不一定能“一击必胜”。
此前中国引进转基因大豆的经验,已成为一些学者担心的理由。农业部一位专家此前表示,国外出油率高、价格低廉的转基因大豆已经严重冲击了国产大豆,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现实,会有更多的农产品被国外转基因产品冲垮。
但这也成为国内加快、加大转基因产品商业化途径的理由之一。
转基因棉花:前车之鉴?
本次获批的两种转基因水稻,据称在位于湖北省的实验区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因为“能控制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
对农民而言,“转基因水稻在种植技术方面并没有特殊要求,种植时间、播种方法、田间管理、储藏加工等都与普通水稻一样。最大的不同是减少80%的化学农药用量,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民购买化学农药的支出,而且大大减少了施用化学农药的人工投入,使整个生产成本降低,效益增加,同时保护了环境不受化学农药污染。”
华中实验室表示,我国水稻单产近20年来的年增产量从未超过1%,而转基因水稻可提高约8%的产量,“这只是实现‘绿色超级稻’构想的第一步”。所谓“绿色超级稻”,其构想的基本目标是: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使水稻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在农业部研讨会上表示:“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接能增产的转基因作物。因为增产涉及的基因很复杂,我们现在还没搞清楚,还无法转移‘增产基因’,最终达到增产目的。”
另外的反驳者则认为,农药量减少80%是个“神话”,因为我国的水稻病虫害与其他作物相比较少,用常规的防治手段基本就可以防治,不一定非要用转基因的技术。
在这个问题上,已有十几年商业化种植历史的转基因棉花,近两年已成为一个负面例证。2009年,江苏的转基因棉花出现减产之忧,并出现次生虫害。记者了解到,这些棉花的抗虫基因主要针对棉铃虫,但可能很容易染上其他病虫害。这让危害次于棉铃虫的其他害虫反倒成了主要的灾害。棉农不得不加大农药使用量。“高峰时期,棉农可能3天打一次药。”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部分棉农表示不会再种转基因棉花了。”
郑风田在博客中援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中国转基因水稻发展进程示意图
目前:
已发放安全证书,允许两种品系在湖北省内试验种植――不得出省
未来2~3年:
进行品种审定,发放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
5年后:
商业化种植
华中农大实验室明确表态:“不搞转基因水稻如同不搞原子弹”
包括转基因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世界其他国家均未批准主粮的转基因种植。因此,中国此举被许多人称为“敢为天下先”。
十几亿人的口粮――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国家的谨慎不会亚于任何个人。如果暂时按捺住情绪,倒应该问问,中国在已经基本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当下,为什么要选择发展转基因种植?
未来的粮食问题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要吃掉97公斤大米,每年中国要消费1.7亿吨大米。目前,国内粮食基本能自给自足,而且最近5年水稻产量稳步增长。
但面对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可能的人口增长以及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未来中国仍有可能面临粮食问题,而种植转基因水稻被视为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中国对转基因产品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但态度一直非常谨慎。到目前为止,只有抗虫棉和转基因木瓜被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
尽管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潜在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但近年来用于转基因生物研发的人力和财力投入都在不断增加。2008年7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而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我国要投入200亿元支持该专项。十几年来,数以千计的科学家付出青春和心血。
但在业内专家的眼里,转基因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其他途径如发展生态农业,已被证明是环境友好的、可提高产量的。
华中实验室告诉记者,今年1月,由华中农业大学主持的863计划“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重点项目已获立项,“相信会有更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绿色超级水稻新品种问世”。
捍卫粮食主权
已有国内外专家分析,中国此次批准自主研发的水稻转基因品种,将改变全球粮食贸易的势力划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如果大规模生产转基因稻米和其他转基因品种,中国很可能改变全球供应模式,并使限制转基因食品的欧洲等地区、国家的贸易变得复杂化。有了中国的先例,其他国家可能也会纷纷效仿。
“我们要特别指出,如果我们不搞中国自己的转基因水稻,就如同不搞自己的原子弹一样,会真正受制于人。在中国,如果转基因水稻品种被外国控制和垄断,那才可能引起水稻种子价格上升,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华中实验室明确表态。
有质疑者认为,转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性尚不明确,还涉及多项国外专利,“给国家的粮食主权埋下了定时炸弹”。
薛达元就此反驳道:“目前国家批准的转基因水稻都是国产的,不会影响国家安全,但持谨慎态度是应该的,大家要有这根弦”。
未定的时间表
记者了解到,此次批准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水稻品系的研发工作早在1995年就已经开始,并于1999年通过了农业部的成果鉴定,同年开始中间实验,进入安全证书申报程序。整个过程长达15年。
而离转基因水稻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农业部一位消息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只是发放了安全证书,允许两种转基因水稻品系在湖北省内试验种植,不许出省。条件成熟,才可以出省种植。
记者了解到,转基因作物要经历研发、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后获颁生物安全证书,此后还要经过部际联席会议,并得到农业部的最终批准,通过种子品种审定。目前批准的,只是“转基因水稻品系”,还未进行品种登记。
转委会的两位成员曾对媒体透露,该委员会已为抗虫转基因水稻发放了生物安全证书,其商业化种植可在两三年后开始。
华中实验室告诉记者:“‘华恢1号’和‘Bt汕优63’品系安全证书的签发日期是2009年8月17日,有效期为5年,适用地为湖北。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转基因水稻要进行商业化种植,还须依据《种子法》进行品种审定,还要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三项程序的审核和证书的发放是由国家法定机构按照法定程序独立进行的。正常情况下,完成这一程序需要2~3年,或者更长。”
1月初,该项目主要研发人员、中科院院士张启发在华中农业大学首次就此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转基因稻米最迟5年能上市民餐桌,并说自己就吃过转基因稻米。
“与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棉花不同,中国的主粮有多样性,不只是稻米一类;主粮消费有文化性,受文化地理、饮食习惯、生活习俗等影响和制约。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后,仍会保持多种主粮并存、多种稻米并存的状况。以为转基因水稻会‘一统天下’、消费者别无选择,其实是杞人忧天。”
记者手记:
跟嘴巴有关的问题
都不是小问题
无知者无畏,无知亦可以产生恐惧。
对于转基因食品,人们的恐慌情绪一方面来自权威信息的缺乏,另一方面来自对未来监管机制的不信任。有消息称,国内市场上的木瓜很可能是转基因的。可有多少人能看到木瓜上的转基因标签呢?换句话说,如果贴上了转基因标签,消费者对商品能一目了然,然后“用脚投票”,由市场来决定,那么现有的质疑声音肯定会减弱不少。
再说信息公开。到现在都不知道做决策的转委会成员是谁,到底是谁在替老百姓决定未来的主粮,人们怎么可能安然接受呢?
跟嘴巴有关的问题,都不是小问题,“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跟主粮有关的决策都不容争论。投入的财力和人力那么多,也不意味着,非得迅速地商业化才能对纳税人有个交代。毕竟,转基因水稻,在未来可能要成为十几亿人的口粮,不是一个人、一个实验室或一个部门可以全权负责的小事。
公开信息并严格管理,谨慎才好。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