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环球时报刊载署名江肃京的文章指出,电影史上的“1905年现象”似乎正在中国发生。那年,美国票房市场几乎全被欧洲电影垄断;现在,中国票房前三名的电影也都来自美国。
不同的是,那年,美国人发起了一场罕见的“护国运动”。美国各大电影公司联合重组,媒体一边倒地将欧洲电影斥为颓废堕落的货色,把美国电影捧为健康、人道的佳作,连美国总统也呼吁保护国产电影。
在中国,电影公司没有团结,而在为各自利益内斗;在好莱坞票房诱惑和对社会舆论反弹的忌讳下,相关部门保护国产电影的决心也不够坚决;媒体立场同样在分裂,尤其是几天前,当中国电影《孔子》上映、《阿凡达》部分院线调整时,互联网上还出现不少攻击甚至抵制《孔子》、力挺《阿凡达》的声音。
此时,争论中美电影之间的拍摄水平、技术效果、编剧能力、票房收入、营销手段的差距,都已成了一个次重要的问题。我们最需要自我质问的是,在好莱坞大片面前,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缺乏文化自醒力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感?
不要轻视电影的文化侵蚀力。加拿大学者马修.弗雷修曾大篇幅地阐述过好莱坞帝国与美国政府、五角大楼的关系,在其代表作《大规模烦心武器(Weapons of Mass Distraction):软实力与美国帝国》里,他很讨巧地套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三个单词的词首,然后揭露道:“好莱坞永远负有传播使命,向世界传播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
美国政治家也不讳言。1915年,时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曾说:“电影已达到了传播大众思想的最高境界。”这位前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还透露:“由于电影使用的世界语言,更有助于它表达美国的计划和目标。”
很少有大国会像现在中国这样,允许好莱坞电影在本国市场上如此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1923年,伦敦《晨报》就明确警告:“美国电影是侵入英国的旗帜。”
在亚洲,好莱坞电影的日子在中国是最好过的。日本每年十大票房都被国产电影所垄断;在韩国,甚至一度禁止美国电影发行商设立办事处,“把美国佬的电影赶出去”的口号时常出现;在印度,好莱坞更是受到严重的挑战。
有人会说,《阿凡达》就是好,我是心甘情愿自掏腰包去看,与你何干?是的,可能不少中国人都会这么想,这恰恰折射了美国强大的软实力。毕竟,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是一系列国家软实力的综合反映(比如,文化感染力、电影技术、市场营销、国际传播、政治交往、人物往来、创新能力、科技水平、经济投资能力等)。
什么是软实力呢?还是听听加拿大人马修.弗雷修的解说:当一国国民迷恋他国软实力时,就会对这个国家产生亲近感,进而想反对本国政府。那些被《阿凡达》的电影技术所折服转而质疑甚至谩骂《孔子》的人们,是否已经意识到自己“中招”,是否还能感受到美国文化的入侵呢?
保持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需要赘言。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还有强大的声音,要求警惕“西化”浪潮的话,那么,现在,21世纪新一轮美国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使我们中的许多人产生了对美国的技术依赖,以至于忍受不了美国利益和美国符号在中国减弱。这正是当《阿凡达》下线、谷歌扬言退出时,一些中国人为美国说话的重要原因。
诚然,中国的各项技术水平、相关部门一些行事作风、治理方式,都有待提高。但美国强大的软实力攻势之下,如何促进相对弱势的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崛起,是一个更加迫切的现实问题。
再回到1905年吧。那年,欧洲电影占据了美国70%的票房,但到1912年,美国约80%的新影片都是国产电影了,想象一下,到2017年,中国的前三名票房电影会不会也是国产的呢?如果我们想达到那个结果,那就必须意识到美国文化的慢性侵蚀。在电影层面上复兴中国文化,更需要电影人的努力、政府更大力度的扶持,同样需要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