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大城市武汉和北京生活习惯的了人,有着高收入的白领工作,购置了自己的公寓,能够上学费昂贵的法语联盟,还能缴纳价格不菲的移民代理和申请费用,有朝一日移民到了外国某城市,首先面临着外语关的突破,即便有再高的能屈能伸的心理素质,那种心理落差带来的困惑多少还是有的。不要说中国移民,即便是加拿大本国移民也会有不适应的感觉。一个曾经从加拿大西部省份阿尔伯达移民到蒙特利尔的白人采访对象莱恩说:“我初次到蒙特利尔,虽然很喜欢那座城市,人也比较友好,但是要是找个像样的工作的话必须要会法语,而我法语又不灵光,还得重新学,政府给钱。后来我还是放弃了,因为那里的法语到了巴黎又用不上了。”莱恩后来从蒙特利尔又迁到了温哥华。
“寂寥时总有风月情浓。”“利比多”可以转化为人创造与成就的动力,而事业上的失意又会带来对于“利比多”的放纵。人类这种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但是把握尺度有宽有严,有的人选择频繁网聊或者冒险约会,有的人则会沉溺在酒精、毒品和性乱之中寻找能弥补现实中失落感的虚幻的乌托邦。在笔者的对于加拿大移民的社会调查中,此类现象并非少见。一位采访对象是来自广东的技术移民,在国内已经做到了银行部门经理,来到加拿大某大城市曾经在西餐厅里打工,由于餐厅生意春夏进入淡季而被裁掉,待在家中,每天在网上求职。虽然有多次面试经历,但是因为口语不好,面试有很多问题听不懂,因此也就不了了之。但是他引以为豪的是拥有很多“鬼佬”朋友,基本都是网上相识的。讲起网友的故事,他极其兴奋,对每个人相貌、性格、职业、家中陈设描述起来绘声绘色,而问及未来事业上的计划,他则片言只语,称:“什么天之骄子?这里天上掉块砖头下来,一多半都是天之骄子。印巴、伊朗的医生开出租车,中国的博士硕士赌场发牌,一点不罕见,但是都乐不思蜀,还要什么事业呢?倒是生活上开心是最重要的。”他的价值观和林俊如出一辙——当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计算机系的老师问学生们未来的目标的时候,只有林俊回答说他最大的目标是找到真爱。论事业,他从武汉大学毕业以后经过打拼在北京站住了脚跟,拥有高收入白领工作,能够单打独斗靠自己个人力量购置了自己温馨的公寓,申请移民也有不少花费,如果追求“事业”,他就不会那么向往蒙特利尔了,更不会在30多岁的时候重新攻读本科。把事业放下的人,自然会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情感上,那么一旦形单影只、茕茕孑立,每夜都要饱受寂寞的煎熬,因此如果动了网络交友的念头,也再正常不过。
跨种族的交往,离中国人遥远吗?
很多网友探讨的一个不解之谜就是马尼奥塔和林俊如何交集的。马宣称白人至上,歧视并仇视华人,是个不欢迎华人移民的种族主义者;而林俊在他的微博和亲友回忆中没有留下和外国人交往或对跨种族交往表示特别兴趣的记录。这样两个人能够相识相遇,也决非偶然,毫无疑问,毕竟二人有一大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属于性取向极少数族群。中国移民来到西方国家,可以选择永远处在华人圈中,只与华人交往甚至婚恋,但是也有人会乐意尝试与其他族裔人士尤其是西人交往,这些人往往抱有这样的心态:第一,他们感觉自己到了西方国家,如果没有西人的朋友甚至恋人或配偶,则不能够算作融入主流社会,永远有一种边缘化带来的二等公民的自卑心态;第二,他们中很多有过与中国人失败的婚姻恋爱经历,再加上国内媒体对西人的正面宣传的影响,对西人充满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所以愿意尝试一下西人;第三,他们对其他族裔的文化、习俗、心理和生理特征颇为好奇,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促使他们要尝试跨种族的交往。那么,他们的机会多么?跨种族交往有危险吗?西人对华人有种族歧视吗?
跨种族婚恋的社会调查表明,其他族裔也对亚洲人抱有理想化的心态,尤其是西方男子对于亚洲女人的向往和迷恋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亚洲女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留有的刻板印象就是温柔、顺从、被动,对男人依赖心重。在笔者采访对象中,英语程度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国女性更有可能会尝试与西人约会,也不乏外族的追求者。一个来自上海的35岁女士在craigslist上打出征友广告,数天内有30多位西人回复,很快便有了约会,但六次约会后因为 “无话可谈”而不了了之。另一位四川女士,也是35岁,在craigslist上登出征友广告,一星期内收到118封电子邮件,三分之二是白人,其他三分之一包括中东人、拉丁人和亚裔,年龄大多在25-50岁之间,不乏医生、律师、大学教授。笔者调查中的一位被采访者蒋宇佳是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SFU)教育系女博士生,就多元文化城市的跨文化、跨种族婚恋现象她说:“从我个人经历来看,像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这样多元文化并存的大城市,人们比单一种族地方的人们更容易接受跨文化、跨种族的婚恋,机会更多,观念也更开放。像温哥华,世界各地的美食都有,白人会用筷子的不在少数,对东方文化司空见惯,那么在选择约会对象的时候与异族发生接触的可能性也是较高的。”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