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中国第三大沙漠,面积约为4.43万平方公里,海拔1400-1600米,最高峰2040米。“巴丹吉林”是蒙古语的译音,“巴丹”是由“巴岱”演变而来,愿意究竟是人名还是地名已无从考察。传说古代曾有一名叫巴岱的人在此居住;“吉林”的意义也有两说:一说,它是由藏语“哲让”演变而来,意为地狱,另一说指它是数词六十----这片沙漠中湖泊众多。
巴丹吉林沙漠地质构造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由剥蚀的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在沙漠范围内,除东、南、北部有小面积的准平原基岩和残丘外,广大地区全为沙丘覆盖,其中流动沙丘占83%。西部边缘的古鲁乃湖、北部的拐自湖、东部的库乃头庙附近有以梭梭(一种沙生植物,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为主要植物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沙丘高大密集,其中高大沙山占沙漠总面积的61%,高度多在200-300米,最高可达500米,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新月形复合沙丘、金字塔状沙丘和巨大沙山三种类型。
在巴丹吉林的东南部沙山间分布有许多内陆小湖(俗称海子),约有144个,单个海子面积1-1.5平方公里,最深处可达6.2米。海子多为咸水,不能饮用。湖周围植物生长茂密,多为湿性、盐生等类型,常以湖水为中心与周围沙丘呈同心圆状分布。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现以沙生植物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海子周围常为牧场及居民点。 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0-60毫米,年均温度7-8摄氏度,绝对最低温度零下37至零下30摄氏度,绝对最高温度37-41摄氏度,沙面最高温度可达70-80摄氏度,年均风速4米/秒,八级大风日30天左右,主要是西北风。沙丘上植物较少,仅于沙丘下部或丘间低地生长有稀疏的灌木、半灌木,沙漠中除梭梭林外主要生长有沙枣拐、沙竹、霸王、目蓼、沙蒿、怪柳、沙葱等。盖度5%左右,在沙山与湖泊间常出现有白刺沙堆。
巴丹吉林人烟稀少(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这里基本无种植业,居民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主要家畜,数量居全国各旗、县之冠;次为山绵羊。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横穿腹地异常困难,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东南部的雅布赖盐湖盛产食盐,西部的古鲁乃湖巴丹吉林庙附近的一些湖泊内有碳酸钠的沉积。
巴丹吉林中心地带的沙山皆可随风而鸣,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人走在沙漠中,会发出隆隆的响声,十分奇妙。沙山间的诸多海子与高大的沙山相映成趣,景色瑰丽而又充满神秘感,有人认为巴丹吉林的沙山高度甚至超过了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最高峰,被称为“沙漠珠穆朗玛峰”。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景观适合于开展沙漠探险,组织系列耐力赛运动、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和科考活动。所以深入巴丹吉林就成为许多人的梦想。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