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为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北京是中国首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北京的名胜古迹旅游吸引世界各国游客的广泛关注。
【故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京城中部,南接天安门,北依景山。占地72万平方米。原有房舍9999间半,现存8707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永乐十八年建成(1420)。明清时称紫禁城,1925年改称故宫。明清两朝屡次重修、改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其建筑布局依"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对称谨严,主次分明,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皇家风范。城前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城内分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在前,中轴线上有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左有文华殿,右有武英殿。内廷在后,中轴线上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左有东六宫及外东路,右有西六宫及外西路。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墙高10米,四角各立形制奇特的三层檐十字脊四面歇山四面抱厦角楼。外绕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四面各开一门,东门称东华门,西门称西华门,北门称神武门,南面正门称午门,门楼东西两翼为两面出廊的两阙,俗称雁翅楼。进午门,金水河上并列5座汉白玉石桥,称内金水桥(以区别于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中间主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行。过桥至太和门,为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的殿宇式宫门,两侧有昭德门、贞度门。太和门北面对太和殿,体仁、弘义二阁分立左右,殿前广场极为开阔,约3万多平方米。太和殿是外朝主殿,俗称金銮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与其后的中和殿、保和殿共同组成一组工字形的建筑群。大殿位于高达8.13米的汉白玉石砌台基上,面阔11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是紫禁城中最壮观、最宏丽、等级最高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堂。殿内金砖铺墁,陈设奢华,雕梁画栋,无不极尽富丽堂皇。明、清两朝在这里举行大朝会和大典,两朝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太和殿后为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前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内侍执事人员朝拜的地方。保和殿位于中和殿后,两殿均为明代遗构,保和殿采用"减柱造",殿内宽敞开阔,是举行殿试和宴会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分列文华殿、武英殿,均为由殿堂、门、配殿和廊庑组成的长方形院落。文华殿明朝曾为太子讲读之所,嘉靖以后改为皇帝举行经筵的场所,著名的《四库全书》原收藏于殿后的文渊阁中。武英殿是皇帝在宫中斋戒和召见大臣的地方。三大殿后为内廷区,主要有中轴线上的后三宫,两侧的东西六宫、外东路、外西路及后部的御花园。后三宫依次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建于2.5米高的白石台基上,组成工字形建筑,四面有廊庑围绕,正门为乾清门。乾清、坤宁二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帝后起居场所。交泰殿是举行授皇后册、宝和皇后诞辰礼的场所。后三宫两侧有东西六宫,是后妃们的寝宫。东六宫为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东六宫之南为斋宫和毓庆宫,斋宫为皇帝在宫中斋戒时的寝宫。西六宫为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西六宫之南为养心殿,是雍正以后清帝议政的主要场所。外东路为宁寿宫,整组建筑仿三大殿及后三宫的规制而建,是高宗弘历作太上皇时居住之处。分前后两部分,"前朝"部分有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皇极门对面有精美绝伦的琉璃九龙壁。后廷部分分三路,中路五重是弘历起居的地方,东路为看戏、读书之处,西路是花园,俗称乾隆花园。园中叠石筑楼,富于变化,不落俗套。外西路主要是慈宁宫,宫前有慈宁花园,园中亭台错落,花木扶疏,风景幽美。后三宫之北为御花园,明代称后苑。园中主要建筑有钦安殿、万春亭、千秋亭、绛雪轩、浮碧亭、藻堂、养性斋、澄瑞亭、延晖阁等20余座大小建筑,东西对称,结构精巧,穿插布置假山花木水池盆景,五色石子铺砌的甬道曲折蜿蜒,图案丰富。园中古柏参天,竹影扶疏,既清幽秀丽,又不失宫殿气魄。故宫不仅以其规模宏大、格局谨严的建筑著称,同时还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自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以来,至今已收藏各类珍贵文物上百万件,开辟了若干专题陈列,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天安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承天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是北京皇城的正门。天顺元年(1457)被焚,成化元年(1465)重建。明末遭兵燹,清顺治八年(1651)重建,改称天安门。门坐北朝南,高337米,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由城基、城台和城楼3部分组成,城基为汉白玉须弥座,高159米,上承146米高的红色城台,有5孔拱形门洞。城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覆黄琉璃瓦,面阔9间,进深5间,绘金龙和玺彩画,城楼内悬挂"天安之门"匾额,城楼周围环绕有汉白玉栏杆。城门前的金水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汉白玉石桥,称金水桥,桥前置汉白玉狮一对。城门前后各立有华表一对,整个建筑气势雄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被绘入国徽,成为中国的象征。楼檐正中悬挂国徽,城台中央挂有毛泽东像,两边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巨幅标语。1949年8月、1952年、1970年、1980年和1984年对天安门进行过多次修缮,其中1970年的落架重修使城楼增高87厘米。1988年1月起城楼向游客开放。
【正阳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安门广场正南,俗称前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初沿用元代旧名丽正门,正统二年(1437)改称正阳门,为内城的正门。城外有箭楼,建于正统四年(1439)。光绪二十六年(1900)城楼和箭楼为八国联军所毁。光绪二十九年(1903)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分别重建。城楼高4036米,面阔7间,歇山顶三重檐二层楼阁。箭楼高3594米,瓦顶形式和开间数与城楼同,东、西、南三面墙体共设箭窗94个。城楼及箭楼的城台正中开券门,明清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黎民百姓只能从两侧月墙门洞进出。现城楼及箭楼已成为天安门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天安门遥相呼应。
【德胜门箭楼】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北城垣西侧。是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之一。箭楼和瓮城一起,构成保护城门防卫设施。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此后历代都有维修。1992年恢复原瓮城内真武庙建筑。箭楼建于砖石结构的城台上,城台高12.6米,东西宽39.5米。箭楼平面呈T形,前楼后厦合为一体,楼高19.3米,共设箭窗82个,作为守城时射击之用。
【北京城东南角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北京火车站东南。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明清两代多次修缮,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楼。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高12米,底边长3945米,上边长15米,楼高17米,通高29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楼体外侧向东、向南两阔面和向西、向北两侧面均辟箭窗(射孔),共4层144孔。楼体内交金柱20根,是角楼的主要承重结构。角楼高大峻拔,形式特殊,是明清城防和城楼建筑的独特例证。
【太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安门东侧。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之所。占地近14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嘉靖二十四年(1545)重建,明、清多次重修。1924年改为和平公园,1951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庙坐北朝南,围墙两重,外垣正面辟正门,门前建石桥。内垣正门为戟门,门前有单孔白石桥5座,桥南左为神库,右为神厨。进戟门至前殿,为太庙正殿,面阔11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汉白玉石砌须弥座台基,分三层,俱围以汉白玉护栏,前出宽阔月台,台前御路,殿内金砖墁地。正殿是祭祀先祖列帝之处,东配殿祀配享王公,西配殿祀配享功臣。前殿之后为中殿,面阔9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为清代供奉历代帝后神位之处,两厢配殿贮存祭器。后殿又称祧庙,是供奉清代远祖神位之所,殿前有墙与中殿相隔,自成院落。太庙西垣共有3座门,分别通天安门、端门、午门,以方便皇帝由紫禁城出入太庙。太庙虽历经修葺,仍大部分保持了明代的建筑法式,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极为珍贵。
【天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崇文区永定门大街东侧。总面积27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增建圜丘坛、皇穹宇,改称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之地。清乾隆年间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基本形成今日的面貌。天坛由圜丘、祈谷两坛组成,有坛墙两重,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外坛墙周长6553米,南北墙距1657米,东西墙距1703米,原西墙有门两座:北为祈谷坛门,南为圜丘坛门。内坛墙南北距1283米,东西距1025米,周长4152米,面积130万平方米。坛内有东西向隔墙连接内坛东西墙,将圜丘、祈谷两坛隔开,隔墙中有门相通。南部为圜丘坛,是祭天时设祭场的地方,又称祭台、祭天台或拜天台。台分三层,每层四面出陛各九级,上层台面中央是一块圆形中心石,外辅扇面形石块九圈,最内一圈9块,每向外一圈递增9块,中下层亦如此。坛面四周栏板数和台阶级数,也都是9和9的倍数。圜丘坛外围墙两重,内墙圆形,外墙方形,红墙蓝瓦,四面各辟棂星门。圜丘坛北为皇穹宇,为放置圜丘祭祀神牌之处。单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鎏金宝顶,汉白玉石台基,殿高19.2米,直径15.6米,东西各有配殿5间,周围有圆形围墙环绕,墙面平整光滑,声波可由墙壁传递,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从皇穹宇北出成贞门是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甬道,称神道或丹陛桥,直至祈谷坛。祈谷坛位于天坛北半部,大门称祈年门,门北为坛,坛圆形,分三层,每层各出八陛,每层坛面周围都有石护栏。上层坛面正中建祈年殿,琉璃筒瓦三重檐圆攒尖鎏金宝顶,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上层檐匾额书"祈年殿"。殿内有楠木柱28根,环转排立,当中4根"龙井柱"高达19.2米,直径1.2米。殿内设雕龙宝座,是祭祀时放神牌的地方。祈年殿之北还有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奉所。坛东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及长廊等附属建筑。在内坛西天门内还有斋宫,为皇帝斋戒之处。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是乐舞排练之所,俗称天坛道院。天坛的建筑设计有着严格的思想要求,其主要建筑圜丘坛、祈年殿、皇穹宇的平面都作圆形,圜丘坛面的石块数目用古代象征尊贵的数字9及9的倍数,主体建筑屋面都覆以蓝色琉璃瓦以象征青天,使祭礼达到神圣而崇高的效果。在布局上也摆脱了传统以轴线对称为主的格局:内坛建于外坛南北中轴线以东,而祈谷、圜丘两坛连线又位于内坛中轴线偏东,这样就使得两坛连线至外坛西墙之间距离拉长至近200米,使得从西门进坛时,顿觉视野开阔,气势宏伟。1949年后多次维修,今已辟为天坛公园,其宏大而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外游客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地坛】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区北部东城区安定门外。俗称拜坛。原名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祀地?神的场所。明嘉靖九年(1530)创建。嘉靖十三年(1534)改称地坛。清代加以扩建。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由外坛和内坛组成,主要建筑是祭台,附属建筑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祭台坐北朝南,为两层方形石台,四面围砌黄琉璃砖。坛面石数均为双数。绕坛有水渠,名方泽,方泽坛由此得名。坛外有两重围墙,四面辟白石棂星门各一座,北为正门。地坛公园近年春节举办的庙会已景,十分热闹。
【日坛】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区东部朝阳区朝阳门外日坛东路。占地约5万平方米。明嘉靖九年(1530)创建,又称朝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四周有正方形外墙,中心建筑拜神坛为白石砌成的方台,边长16米,高1.89米,面砌红琉璃砖,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四边各有九级台级。周围绕有圆形围墙,四面都有白石棂星门。坛内还有具服殿、钟楼(已拆除)、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建筑。今已辟为日坛公园。
【月坛】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南礼士路西侧,月坛北街以南。又称夕月坛。占地8公顷。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中心建筑为月坛祭坛,平面为方形,白石砌成,惜于"文化大革命"中拆毁。其它主要建筑有:神厨、神库、宰牲亭、钟楼、祭器库、乐器库、具服殿等。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祀夜明之神(月亮)和诸星宿神?的处所,今已辟为月坛公园。
【社稷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西城区天安门西侧,西长安街北侧。占地约24公顷。明永乐十九年(1421)建于元万寿兴国寺旧址。是明、清两朝祭祀土神和五谷之神的地方。历代多有重修、扩建。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中山公园。坛南北略长,有内外两道坛墙,外坛墙周长约2015米,内坛墙近千米,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墙中。社稷坛,由汉白玉砌成两层正方形平台,高1米,上层边长15米,下层边长17.8米,每侧正中砌汉白玉石阶,坛中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赤、西白、北黑,象征五行,面积256平方米。坛四周围墙,每面有汉白玉棂星门。拜殿,是一座高大雄伟的木构建筑。黄琉璃瓦庑殿顶,和玺彩画,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时行礼之所,1928年更名为中山堂。内坛墙内还有戟门、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园中其余建筑,多为1914年辟公园以来陆续增建,主要有公园正门、唐花坞、习礼亭、碧纺舫、春明馆、绘影楼、长廊以及保卫和平牌坊(原名克林德牌坊,位于东单大街路口,1919年迁此并改名公理战胜坊,1949年后改今名)。
【先农坛】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宣武区永定门内大街,天坛西侧。占地约130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山川坛。明嘉靖年间于山川坛内建先农坛,清代统称先农坛。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山川、风云、雷雨之建筑。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北圆南方,略呈长形。主要建筑有:先农神坛,砖石结构,方形平台,边长15米,高15米;太岁坛,又名太岁殿,曾设坛13座,分别祭太岁、风云雷雨、五岳、四海、五镇、四渎、天寿山、京郊山川、都城隍等神;神仓,又称东院,为贮藏五谷祭品之处;观耕台,方形砖石平台,边长16米,高15米,皇帝每年祭祀后都要到台东侧的亲耕田躬耕;神?坛,内有天神坛和地?坛;庆成宫,皇帝行耕?礼后的休息处。
【皇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南池子南口路东。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占地2000多平方米,是中国保存最古老和最大的档案库。又名表章库,坐北朝南,由皇史?门、正殿、东西配殿和碑亭组成。正殿位于2米多高的石台基上,面阔9间,黄琉璃瓦庑殿顶,砖石无梁结构。殿墙厚达6米多。南北两墙上有整块汉白玉巨石雕成的窗子,使空气得以对流,集防火、防潮、防蛀三功能于一体。殿内有两座1米多高的石台,遍雕精美的海水游龙图案,东西长近30米,台上列雕龙鎏金铜皮樟木柜152只。这种档案库的形制,古称"金匮石室",明、清皇室的圣训、实录、玉牒等即存放于此,明《永乐大典》亦曾保存在这里。
【历代帝王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西城区阜成门大街131号。占地2万平方米。明嘉靖十年(1531)始建于元保安寺旧址。建筑布局分三路,中路主要有:琉璃影壁,长32.4米,高5.6米,与山门隔街相望;大门;钟楼;景德门,前后均出御路;景德崇圣殿,是帝王庙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筒瓦,九五开间,和玺彩画,殿前汉白玉月台,南面三出陛,中为御路,其规格之高,仅次于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帝王崇祀历代帝王和功臣的场所。供奉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元明历代帝王167位,吕望、张良、文天祥、岳飞等79位功臣分列东西两侧配殿。东路为神厨、神库、宰牲亭、井亭等。西路主要为承祭官置斋所配房。帝王庙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祭祀历代帝王的皇家坛庙。
【万里长城北京段】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密云、怀柔、平谷、延庆、昌平、门头沟境内,自北京城东北绕至西北。绵延629公里。以明代长城为主体,由东西向和东北西南向两大体系组成,二者在怀柔旧水坑西南汇合。大多构筑于崇山峻岭、悬崖陡壁上,以气势雄伟、规模浩大著称于世。全线共有城台800余座,关口71个,营盘8座。沿线著名景点有八达岭、慕田峪、古北口、司马台、神堂峪、沿河城等。其中许多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八达岭长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京城西北延庆县关沟北端。因地处居庸关北,为其外口,故亦称北口。始筑于明洪武元年(1368),弘治、嘉靖、万历年间多次修筑。是明代京师北京的重要军事屏障,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之一。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气势雄伟,极为壮观。八达岭关城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平面东窄西宽,东西长约64米,设东西二门。西门外侧有万历年间门额:"北门锁钥",东门外侧有嘉靖年间石额:"居庸外镇"。从北门锁钥关门城台的南北两侧起,依山筑城,绵延起伏,高低不一,平均高约7.5米,墙下脚宽6.5米,顶部宽约5.8米。城墙上内侧设女墙,外侧设垛口,垛口上有望孔和射孔。墙内间隔不远辟一便门,发券,内有石梯可上下。墙上每隔300~500米建有一堡垒式台子,空心两层称敌楼,用于守望和住宿;实心称墙台,是巡逻放哨之地。在城墙以外的山上还零散地分布着烟墩--烽火台,关城外增筑夯土墙,是保护八达岭的前哨。"北门锁钥"以外不远有一砖城,名岔道城,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是八达岭的前哨指挥部。1949年后,八达岭长城经人民政府多次投巨资修缮,已成为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居庸关、云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北昌平县境内。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后多次重修。云台位于城中心,是元代过街塔的基座,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至正五年(1345)建成。今塔已不存。云台坐北朝南,平面长方形,底部东西长26.84米,南北宽17.57米,高9.5米。台正中有券门。台顶四周有汉白玉石护栏围绕。云台的雕刻主要集中于券门和券洞内,券门上两旁刻着交叉金刚杵组成的图案,还有象、龙、怪兽和大鹏金翅鸟以及卷草纹等。券洞内两壁刻有四大天王像,为许多石块拼成的大幅浮雕,还刻有五曼陀罗、十方佛及千佛等,并刻有用汉、藏、西夏、梵、八思巴、维吾尔6种文字题写的《陀罗尼经咒》和除梵文外其它5种文字的《造塔功德记》。云台的各种雕刻极为精美,除局部有脱落外,至今保存完好,是元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作品,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近年国家投巨资修复了关城建筑及长城,于1998年春正式对游人开放,成为北京一处新的旅游热点。
【巩华城】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北昌平县沙河镇温榆河畔。是北京通往塞外的重要城镇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嘉靖十九年(1540)完工,赐名巩华城。城方形,每边长1公里,占地100公顷。城设4门,皆有瓮城,南曰"扶京",北曰"展思",东曰"镇辽",西曰"威漠"。"巩华城"匾额嵌于南门瓮城内墙,传为严嵩手迹。现存4个城门洞、瓮城及部分城墙。巩华城南有安济桥跨南沙河,北有朝宗桥跨北沙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安济春流"为著名的"燕平八景"之一。
【沿河城与敌台】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门头沟区狮子沟沟口。明万历六年(1578)创建,因城临永定河,故称沿河城,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现存西城门一座,名"永胜"。城西存敌台两座,为明隆庆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建,台高15米,长宽各10多米,砖石结构。在沿河城至洪水口一带还存有万历初年构筑的敌台16座,为北京内长城的一部分。沿河城地区旧有八景,现存的西城门和敌台分别为"边城永胜"、"敌台烽烟"。
【古观象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建国门桥西南侧。建于明正统二年至十一年(1437~1446)。利用元大都城东南角楼旧址改建而成,台基中部黄土夯筑,四周砌砖,平面呈方形,底部边长246米,高约15米,呈覆斗状,东侧连接城墙,台顶平面高出城墙约3米。台下有紫微殿和晷影堂等附属建筑。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在这里连续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历时近500年。1929年改名为国立天文陈列馆,1956年辟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今台上尚存清制八大铜仪:清康熙八年至二十二年(1669~1683)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造的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和纪限仪,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四年(1713~1715)造的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至十九年(1744~1754)造的玑衡抚辰仪。
【明十三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北昌平县天寿山下。占地约40平方公里。明代13个皇帝陵墓的总称。自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朱棣始建长陵,其后依次建有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陵区东、西、北三面环山,周有围墙,设宫门两座,关口十处,各处设关城。南面正门为大红门,门前有石牌坊、下马碑,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宽33.6米,高10.5米,高大雄伟,雕刻精美,是中国最大的石牌坊。过大红门往北为总神道,长约1060米,南端建有大碑楼,内立"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楼外四隅各立雕龙华表。碑楼之北神道两侧分立石望柱和石像生18对,相对而置,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4个,武臣、文臣、勋臣各4个。神道北端立汉白玉牌坊式棂星门,亦名龙凤门。北段有支路通往各陵。各陵自成陵园,形制大致相同,门前立无字石碑,入园有恩门、恩殿,殿后过牌楼门有石五供,再后为明楼、宝城,各陵有陪葬皇后。除思陵外,各陵陵园左右均设有神宫监、神马房、祀祭署。十三陵中长陵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恩殿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面积1956平方米,内有32根直径1米以上的楠木巨柱,为国内仅见。十三陵中仅定陵在1956年发掘,地宫前有砖隧道、石隧道、金刚墙,隧道券接玄宫,玄宫分前、中、后殿及左右配殿,各殿间有石券洞相通,后殿中有棺床,床上中为万历帝棺椁,左为孝端后棺椁,右为孝靖后棺椁。玄宫连同隧道总面积达1195平方米。定陵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精美的金、银、玉、铜、瓷器及其它各类珍品。1959年建立了定陵博物馆,现已成为北京著名的游览胜地。
【景泰陵】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海淀区四季青乡娘娘府。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寝。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镇在抵御也先的战争中(土木堡之变)战败被俘,其弟王朱祁钰即位,年号景泰。英宗获释后,于天顺元年(1457)夺回皇位。不久朱祁钰死,英宗以王礼葬其于金山口皇家墓区。宪宗朱见深即位后,追复景泰年号,将王墓扩修为皇陵,建有恩门、恩殿、神库、神厨、宰性亭、内官房等。嘉靖时又将绿琉璃瓦换成黄色,使之符合帝陵规制。今仅存清建重檐歇山碑亭、乾隆御碑、恩门及宝城围墙。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