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地处新疆东北部,素有新疆东大门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西域的咽喉要道,是历代王朝统一配戴的要冲。巴里坤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纵观巴里坤的文物史,从商代到中华民国都有遗存,实实在在的记载了巴晨坤的辉煌历史,它为祖国的统一、新疆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巴里坤是丝绸之路北新道的重镇,它远比中道和南道的历史更为久远。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天山东西长276.4多公里,范围就在巴里坤境内,再加上伊吾峡谷共长300多公里,其中水资源较丰富,多数地方发现史前人类活动足迹。新疆考古研究所、东疆考古队于1981年至1982年间在巴里坤南湾古墓群(据今3100-3900年),发掘出新疆最早的丝绸残片,这个发现要比人类记载的汉代通商早一千多年,哈密地区不是养蚕的最早地方,也没有养蚕的历史记录,而丝绸残片从何而来,不容至疑可以说就是丝绸之路带来的产物。
近代史学家岑仲勉在《隋唐史》中是这样说的:“已雄长北方”、近代考古又发现天山留有徒民的遗迹,从可信矩之北道:“存在或较‘中’,‘南’道为更早”,实际上匈奴早已运用(新北道)为传输华丝于西亚、罗马之通余。同时也证明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巴里坤的辉煌记录。有史记载,汉代开始统治者就对西域非常重视,五次派兵于乌孙合作击败呼衍王等匈奴在西域的分裂活动,牢牢的守住了祖国的西大门,秦始二年(前73年)西汉皇帝就派赵充国为蒲类将军联合乌孙击败匈奴于蒲类海边。东汉永平十六(73年),派窦固。班超大战匈奴又击败于蒲类海边,统一了祖国的疆土,路经南山口内焕彩沟处勒石记功。
前后班超在西域坚守30多年,稳定了民心,当班超千老还乡时,东汉永元五年(93年)又派任尚率兵歼灭北匈奴单于於蒲类,勒石刻碑(现碑在南关公园内)。33年后东汉永建元年(126年)又派班超之子班勇大战匈奴呼衍王,东汉永和二年(137年)裴岑领兵3000灭呼愆王于蒲类,立碑记功,(现碑藏于自治区博物馆),平息了西域的叛乱,统一了祖国的疆土。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人民安居乐业,但巴里坤作为军事要地的地位没有变。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元),派兵进驻西域,击败高昌的反叛,使西域通往内地的交通畅通无阻,副总管券、姜行本其部先出伊州(哈密)行至现巴里坤松树塘附近,屯集粮草,置办战马,制作兵器和战车,后勒石记功(现碑在生活区博物馆),唐代的北庭都护府建立以后,管辖瀚海天山、伊吾二支常备军、伊吾(哈密)军设置后,进入甘露川,于唐景龙四年(710年)在甘露川筑城一座,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伊吾军、伊州西北三百时罗曼山甘露川,管军三千人,养羊马四百匹”,当时的伊州考证就是现在哈密三堡,而甘露就是指巴里坤大河唐城。所有到过大河唐城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要想通过西域的东大门,必须通过甘露川,站在大河唐城之上看,北面是莫钦乌拉山,南面是一片沼泽地,大军只有从此通过,别无选择,而城四周有丰茂的大草原,是屯粮的理想之地。巴里坤八景之一“屯稼堆云”就是指这里丰收的景象。从此巴里坤的马也成为新疆“三大名马”之一。元朝建立后,就对西域非常重视,在巴里坤莫钦乌拉山南麓倾斜地建一座木城,该城向西通往县煤矿至木垒,距山口仅600米左右,南邻巴里坤湖,北进山口可通三塘湖到外蒙。在一处十分重要的三叉口地,建一座兵城,清代又在此设防守卡伦。
可见,巴里坤在军事位置上的重要。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巴尔库尔(巴里坤)是发展最繁荣时期,嘉庆至清末,镇西(巴里坤)是丝绸之路北新道发展的鼎盛时期,康熙五十八年后就开始出现大批的军屯、商屯、犯屯。在雍正七年后又出现了大批的民屯、军屯、回屯、旗屯,随之巴里坤开始广建庙宇,商家云集,修筑城池,汉城和满城。在清末,镇西被誉为“庙宇冠全疆”和“教育甲全疆”。同时,也享有“八大名城”和“三大商埠”之称。一时期巴里坤成为新疆军事、文化、商业最为繁荣时期,在新疆军事战略地位和商贸发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巴里坤的庙宇最早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靖逆将军吏部尚书兼管总督仓场事务富宁安所建,他率大军进驻巴里坤剿抚准噶尔汗策阿刺布坦后,建碑亭1座于岳公台下,靳石记功,现名富宁安记功碑,并在现冷库处修建关帝庙1座。此庙是巴里坤建庙的开始。巴里坤表的庙宇在清代先后修建有近200年的历史,在汉满两城东西长7里半的范围内,据八十岁老人回忆,有名有姓的每年都有活动记载的庙宇在城内就有57座,当时在两城的人是50人为一座庙,而三乡加起来共有庙宇近百座,这些庙宇连同城池形成了西域的奇观。最后一座庙宇修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一纪念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而建,庙内塑有左宗棠站像一尊。左宗棠记功碑现收藏于地区博物馆。
雍正王朝为使西域能够稳定,祖国统一,雍正七年(1792年),派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岳飞第二十一代传人)领兵36500屯兵巴里坤,于雍正九年(1773年),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修建“绿营兵城”1座,使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统一大业得以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使汉满官兵能够共同击败外来侵略者,又在汉城东500米处修建满城,住满族兵旗二千多人。为使西域的东大门能够更加牢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国库拨款修建八栋粮仓(并修建仓廒庙1座),现粮仓还在使用,共有面积1500平方米,当时共有仓容48000京石。现巴里坤汉城城墙满城城墙是自治区境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两座土建城池。为纪念巴里坤各族军民同舟共济,不畏强暴,力挽危局,英勇斗争的精神,于民国七年(1918年)在岳公台下凿刻“保安碑”。(巴里坤人称“干爹碑”),该碑记载了1865年,英俄走狗阿古柏侵占南疆后又侵略北疆一些地区。叛徒白彦虎卖国求荣,狼狈为奸,使天山南北大部分国土落入外国侵略者这手,只剩东疆部分地区尚在我国军民的坚守之中。到1876年,清政府派兵西征,击溃阿古柏侵略军,收复失地,巴里坤表各族人民英勇奋战,守住了汉、满两城,保卫了祖国的疆土。更为惊奇的是,巴里坤表又发现一处史前人类活动的王都,在祖国西北地区共有5处这样的遗址群(现称兰州湾子古遗址群)。
2002年7月有28日至8月5日由西北大学考古系主任王建新教授一行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古建筑遗址11组,100余座,有古墓藏200余座,岩画1000余幅。他是这样定义的:像这样的古遗址群,不要说在新疆,就是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只要进行有效保护和必要的复原,有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东西长5公里在,南北宽3公里,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商代人类在西域的活动中心。巴里坤是历代王朝加以苦心经营之地,重要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之中,三山是绝好的天然屏障,而东天山的之险又是无法通过的“长城”。四面环山,易守,只在东西两条通道,东处伊吾峡谷通往哈密及内地;西往木垒及迪化(乌市),而巴里坤盆地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佳之地,其二是它的自然条件较好,夏季的凉爽及丰富的雨水,能够充足供给大批军队的军马和牛羊,天然的森林能提供足够的军需建筑木材及解决冬季取暖,丰富的泉水资源又是先决的条件,所以巴里坤是历代王朝的兵家必争之地。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