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楼上高悬“津门故里”大匾,标志着这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居民聚落点。金代在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拓展的。当人漫步这条古老街道时,总要情不自禁地寻觅历史的踪迹,体会一下古味
、中国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寻不能出情趣。“故里寻踪”一名由此而来。
■从“天后宫”谈起——
这条街上有一座古庙,原名叫“天妃宫”,后改为“天后宫”。因此庙门以北的一段街,叫宫北大街;庙门以南的一段街,叫宫南大街。要了解这一带的历史,还要从这座古庙谈起。
这座古庙是海神庙,它所供奉的海神娘娘,在史书和传说中都真有其人。史书记载着她姓林,是宋代福建莆田湄州岛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因出生后一段时间不会哭,故起名林默。她生在海岛,娴于水性,遂有一个美丽传说流传在民间:“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人呼神女,又曰龙女”。在宋代,我国的航海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但在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条件下,海上安全无保障是严酷的事实。广大从业者幻想有一种超人力量,来保佑他们平安地飘洋过海,林默的一些传说,便很自然地被选中作为超人力量的偶像,成了他们心目中的“保护神”。
据说,在北宋宣和年间,赴高丽使臣路允迪的船队在海上遇风涛,7只船沉没6只,路允迪受随船人员启发,诚心祈祷林默的保护,所乘船只竟得生还。后来,由于路允迪的奏闻,对林默的崇信渐渐得到官府的承认。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将林默封为“灵惠夫人”;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又封为“灵惠妃”。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开始晋封为“护国明着灵惠协正善庆显着天妃”。其间,封号一提再提,经历了由夫人到妃、由妃到天妃的过程。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对这位“保护神”作最后一次晋封,封号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达到皇封的最高品级,由天妃改为天后,民间俗称“娘娘”。
元代以来,北方沿海一带的海神庙,多称“天妃宫”;清代封“天后”,于是改称“天后宫”。
金代在古文化街一带设“直沽寨”之后,到元代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又在原地设“海津镇”。元代建都北京,为维持朝廷军政开支,在南方搜刮大量粮米,通过内河和海路北运,史称“漕运”。当时,船队载着粮米从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出长江口沿着海路北上,进入海河,驶到古文化街附近的三岔口,再卸下粮米,装到小船上,沿着北运河运往北京。此外,在当时成为繁忙“漕运”枢纽。于是,在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这里建“天妃宫”;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后,又改称“天后宫”。
这座古庙的香火一直很盛,元代张翥写的一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祭祀的盛况:“晓曰三汊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巨三奠毕,喜气满宫袍。”
■漫漫历史
“天后宫”前有一片空旷地带。随着大批人员和南货的到来,“宫前集”应运而生,这里出现人烟茂密、集市繁盛的新局面。明清两代“漕运”不断,对海神的崇奉不衰,所以“宫前集”在很长的一段年月里,始终是一个百物云集、熙熙攘攘的场所。不知从哪个时代开始,庙前逐渐形成了街道,建起大大小小的店铺原来日出而设、日暮而散的集市,被店铺的经营活动所代替。宫南大街、宫北大街就是这样出现的。
清代乾隆末年,画家江萱所绘《潞河督运图卷》中有一段画,就断续画出了宫南大街、宫北大街的街景:店铺鳞次栉比,廊舍华丽整洁,有的院落花木扶疏;铺面多是前檐满敞形式,有烧锅店、钱号、肉铺、海味店、药铺、布店、米面铺、酱园、烟铺、饭馆、客栈等,在几处稍许宽敞的角落,还有商贩驻足叫卖;街上的行人、车、桥络绎不绝;绿瓦红墙的“天后宫”和彩绘华美、平台宽广的宫前戏楼,格外引人注目。从中,使人们领略到200多年前的繁荣景象。
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天津被开辟成商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介入天津城市生活,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一带开始衰落,大型店铺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些小门面和手工作坊等。“天后宫”的香火也少了,道士只好出租庙内神殿维持生活,这一昔日“灵风肃、瑞气高”的神仙圣地,一变而成摊贩市场,专卖一些市内各处不经见的商品吸引顾客,如金鱼、玻璃鱼缸、泥塑戏剧脸谱、盆景、山石和竹木制品等。
解放以后,沿街的一些小店,有的合营他迁,有的转为工厂车间,大部分变成临街住户。“天后宫”的大殿,也一度成为厂房和民居。
■流连忘返好去处
1985年,天津市政府决定将宫南大街、宫北大街修成古文化街,同时修复“天后宫”。修复后的古文化街全长580米,有近百家店铺以典雅多变、步移景换的建筑风格,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去处。
古文化街的南、北口,各有一座大牌楼。南口的楼匾写有“津门故里”4字,寓示着今日天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开发的而且在六、七百年间这里始终是商业繁华地段,常会使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北口的楼匾写有“沽上艺苑”4字,寓示着这里的街貌、店铺、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尤其是古玩、字画、碑贴、文房四宝和天津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足可使人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这两座耸立在街口的大牌楼,以精致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和朴实无华的楼匾题词,扣响游人的心扉,升腾起从历史遐想憧憬美好未来的感情。
街上的近百家店铺门面,皆为清代风格,一律青砖砌体、磨砖对缝,有坡顶、飞椽廊柱的楼阁,也有冰盘檐、挂落板、朝天栏杆的平顶小轩。举目望去,高低相间,起伏有致,各具特色。而到了古文化街中心的“天后宫”前,过街戏楼雄伟壮丽,桅杆旗幡直插云天,宫前广场宽阔豁亮,周围的建筑物也突然高大,使游人的观感从不断变化中形成高潮。倘若伫立“天后宫”前,遥望街南和街北,只见曲折跌宕,充满古巷幽深的意境。
“市井相连”的古文化街,尽管来自祖国四百八方和天津的各种工艺品、文化用品,五光士色,应有尽有。其中,以饮誉国内外的、具有浓厚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风筝等,最为著名。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名气很大的民间木牌年画,始创于明代崇祯年间,清代雍正年间逐渐兴盛。杨柳青年画的产地,并不只是限于天津城西的杨柳青镇,当时附近方圆数十里的村子,几乎“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杨柳青年画是在宋元绘画和明代木刻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感情和愿望。其中,尤以反映各个时期现实生活、民俗风尚和历史故事见长。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先后成立了杨柳青年画合作社和杨柳青画店。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了杨柳青画店,对于杨柳青年画的创新精神,给予很大的鼓励。如今,这株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正在艺术园地里盛开。
“泥人张”彩塑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有一定的声誉。“泥人张”--张长林,字明山,生于1826年,卒于1906年。他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水平,又饰以色彩、道具,形成独特风格。其伤口大者尺余,小者盈寸,造型优美、神情生动,酷似真人,成为民间艺术奇葩。张明山把技艺传给了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曾孙等,张氏祖孙几代一直继承着这门手艺。1959年,天津成立了“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由“泥人张”第4代张铭主持,培养了一批彩塑艺术人才,使这一艺术不断发展和创新。郭沫若同志曾赋诗盛赞:“用泥造人始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作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风筝魏”风筝名声远播国外。天津风筝的制作技艺历史久远,但对这一技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风筝魏"--魏元泰。他生于1872年,卒于1961年。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以做工精细、造型逼真、飞行平稳和色彩富有民族特色,著称于世。在1914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他制作的风筝获得国际奖牌。如今,魏元泰的后人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技艺,使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更加鲜艳夺目。
■遐迩闻名的“皇会”
古文化街的“皇会”,也是一个遐迩闻名的传统活动。"皇会"最初叫"娘娘会"。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宫”海神娘娘的生日。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倡仪,在海神娘娘诞辰之前出会4天,即农历三月十六日送驾:将海神娘娘和眼光、子孙、斑疹、送生娘娘的头像,送到闽粤会馆天后殿供奉;十八日接驾:将这5位娘娘的木像接回;二十日和二十二日“出外散福”:抬着5位娘娘的木像沿街游行,接受人们的香火。这就是最初“娘娘会”的活动。每逢此时,民间的法鼓会、大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种技艺,呈现一番盛况。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路过天津,一时高兴,提出要看“娘娘会”。当时,乾隆皇帝的船停泊在三岔口。各会从船前经过,尽力表演,各显其能,精彩纷呈,博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其中,乡祠挎鼓表演出色,乾隆皇帝赏给4名鼓手各一件黄马褂;鹤龄会唱得最好,乾隆皇帝赏给4名鹤童各1个金项圈。乾隆皇帝还“娘娘会”的组织安排大加称赞,赏给2面龙旗。从此以后“娘娘会”身价倍增,易名为“皇会”。
乾隆、嘉庆年间以来,“皇会”越办越红火,声势越来越大,各会依次出游:净街会,负责将街道打扫干净;门幡会,将“天后宫”海神娘娘的历代封号写在大幡上,组成仪仗队簇拥;太狮会,仿照“天后宫”大殿前两个石狮的样子,做成两个木头狮子,抬着保驾;挎鼓会,由十三、四岁的鼓手表演歌舞,此外,还有花鼓、高跷、身歌、捷兽(狮子舞)、重阁、中幡、萃韵音乐等歌舞、杂技表演。最后,才是载着5位娘娘木像的宝辇;每个宝辇前面都有法鼓会,后面有8个人骑着8匹大马、打着8杆大黄旗,进行护驾。每逢出“皇会”,沿街人山人海,人声喧闹,人情激奋,盛况空前。
在后来的岁月里,“皇会”不再是年年都举办。最后的几次“皇会”,分别在清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民国4年(公元1915年)、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差不多是10年左右1次。
古文化街修复以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复了“皇会”。在这一天,以龙灯、高跷、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狮子舞和武术等表演为主,街头熙熙攘攘,热闹异常,成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盛举。这个富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又出现了一片生机。
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
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天津市蓟县西北15公里处,又因她雄踞北京之东,故有“京东第一山”之誉。 山旧名无终、徐无、四正、盘龙。相传东汉末年,无终名士田畴不受献帝封赏、隐居于此,因此人称田盘山,简称盘山。
盘山是燕山山脉南缘的一段,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0公里,雄伟多 姿,景色幽古,久负盛 名,曾入中国15大名山之列。远在初唐时,太宗东征凯旋途中到此游赏,就曾赞口不绝。到明清两代,这里建起寺庙72座、宝塔13座,行宫、楼台比比皆是,景况空前。清乾隆第一次巡游盘山时赞叹 说:“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命人在山东部兴建行宫“静寄山庄”,此后又27次到此巡游。但时至本世纪上半叶,由于战乱破坏、年久失修,建筑多不复存。近10余年,这座名山得到了很好的整修和开发,再次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游览胜地。
盘山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有“五峰”、“八石”、“三盘”之胜,还有天成寺、万松寺、云罩寺、 舍利塔等古代建筑。五峰为挂月峰、紫盖峰、自来峰、九华峰、舞剑峰,与山西五台山相呼应,号称“东 五台”。主峰挂月峰,海拔864米。五峰攒簇,引人入胜。
由西路登山,山势呈上、中、下三盘之状。三盘景致各具特色,上盘松、中盘石、下盘水,人称“三盘之胜”。
从莲花岭进山,转过刻有“入胜”两个巨字的大石,经过四正门径、元宝石、迎客松,便到了下盘。下盘以秀水著称,有水质凛冽甘美的涓涓泉、名曰滴水濑的流瀑和被誉作“立沛甘露 ”的红龙池。盘山第一大寺天成寺也建在这里,此寺始建于唐代,后经重修,现庙门匾额上的“天成寺”三字出自乾隆亲手笔。寺仙正殿“江山一鉴阁”面涧背崖,雕梁画栋,古朴雅致。阁西有座8角13层浅黄色舍利塔,它结构精巧,风姿绰然。
继续上行,过万人悉,登欢喜岭,即达中盘。中盘奇石嶙峋,或险或怪,千姿百态。“八石”中的悬空石、摇动石、天井石、将军石等都在这里,摇动石是一块状似寿桃的巨石,但伸手一推它即晃动起来,令人叫绝。
●“三盘”,自来峰为上盘,上盘松胜,劲松苍翠,蟠曲翳天;古中盘为中盘,中盘石胜,巨石嵯峨,千姿百态;晾甲石为下盘,下盘水胜,巨泉响涧,溅玉喷珠。
●“五峰”,挂月峰、自来峰、紫盖峰、九华峰、舞剑峰。挂月峰,上锐下削,形似竹笋,峰巅有塔,名定光佛舍利塔,塔旁摩崖上镌该有“去天五尺”,“一揽众山小”等题记。挂月峰南有紫盖峰,因峰形如伞盖,故名。北有自来峰,为盘山第二高峰,海拔857米,又名北台,旧时峰上有黄龙祖师殿。东为九华峰,山峰陡峭如削,又名削玉峰、东台、莲花峰。西侧为舞剑峰,相传唐将李靖曾在此舞剑,故名,又称西台,上有石刻“李从简曾游李靖舞剑台”10个字,字径5寸。此五峰号称“东五台”。
●“八石”,多为花岗岩“球状风化”的巨大石块,据外形予以命名。其中著名的有悬空石、摇动石、晾甲石、将军石、夹木石、天井石、蛤蟆石、蟒石,俗称“八石”。由“三盘”、“五峰”、“八石”等组成的奇丽景色,形成“山秀石多怪,林深路转奇,三盘无限意,幽绝少人知”的人间仙境。
自魏武帝曹操始,历代皇帝在盘山辟山建寺,大兴土木,修寺庙塔院160多处,最著名的佛寺庙宇有72座,玲珑宝塔13座。
●天成寺,又名福善寺、天成法界。在翠屏峰南,俯瞰林壑,天成图画,故名。始建于唐,辽、明、清扩建重修。主要建筑有大殿、配殿、三间殿、江山一览阁等。正殿东侧配殿前立清乾隆帝御制《游盘山记》碑,新建40多米长的画廊。
●云罩寺,地邻盘山绝顶,海拔达800多米,是盘山地势最高的庙宇。因位邻巅峰,云掩雾罩而得名。曾被清乾隆帝誉为“殊胜”。建于唐代,毁于近代战乱,1992年8月重建,对外开放。云罩寺由五开间大殿,三开间配殿,藏经殿及山门、平台等建筑组成。主殿有3尊通高4米的金身千叶宝莲佛,四壁有千佛龛等。位于此处可观云海,望日出,听松涛,撞古钟,其钟击之时,声闻于天波震三县。云罩寺东倚盘山绝顶挂月峰。挂月峰上矗立的定光佛舍利塔,其奇险之状与云罩寺相映生辉。
●万松寺,是盘山最大的寺庙。清以前称李靖庵,因唐初名将李靖曾居于此,故名。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重修。万历四年(1576),普照禅师来此住持。明神宗为写“清心”二字。清初改称卫公庵。因寺周围有大片古松,故康熙帝赐额称“万松寺”,又为正殿书“乐天真”匾。乾隆帝为殿檐题“慈育万物”额。日本侵华时,该寺毁于战火,现仅存佛殿石基和《重修李靖庵碑》。
●静寄山庄 :又名盘山行宫,在盘山南麓,占地约40公顷,清乾隆九年(1744)动工,十九年(1754)竣工。山庄围墙石灰石块砌成,周长7.6公里。山庄由前宫、中宫、后宫、石佛阁、步云楼、捉云亭以及外八景、内八景有静寄山庄、太古云岚、层岩飞翠、清虚玉宇、镜园常照、众音松吹、四面芙蓉、贞观遗踪。新六景有半天楼、池上居、农乐轩、雨花室、会然阁、小普陀。1926年,胡景翼部为筹集军饷,伐松拆屋,静寄山庄遭严重破坏。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军扫荡,山庄被夷为一片瓦砾。1966年,石佛殿三尊佛像及乾隆御书碑被砸毁,现仅存建筑基址和六、七里宫墙。
全称定光佛舍利塔,在挂月峰顶,因智源禅师曾藏佛舍利60颗、佛牙一具于塔内而得名。塔为唐睿宗延和元年(712),智源禅师所建。辽、明、清各代重修。塔呈八角,三层砖筑,由台基、须弥座、塔身、相轮和塔刹构成,1985年重修。古佛舍利塔在天成寺西侧,是盘山古塔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八角十三层,通高22.63米,塔身淡黄色。塔身正面有门,内置佛龛,侧面有浮雕花窗。出檐为仿木砖雕斗拱,角上出密檐,挂有104个铜铎,沟纹大砖砌筑。
●石刻、碑刻、古树:历代皇帝及文人墨客游山逛景,在盘山镌刻题记,渲集其秀丽。佛像石刻有千像寺周围崖壁上,镌刻站佛、坐佛数百尊。寺后摇动石浅刻如来佛像。此外,静寄山庄、土方寺、古中盘亦有佛雕,书法石刻。静寄山庄以及天成寺、万松寺等寺庙中著名书法石刻不下60处。碑刻有千像寺前辽统和五年立《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碑高9尺,宽3尺,正面铭文1600多字,记录盘山胜景和建寺经过。其他碑刻24通。古树有天成寺内树龄800年的两株雌性银杏树,古舍利塔前千年古柏,入胜口至天成寺路上的迎客松,树龄800年。
万佛寺位于盘山石趣园景区内,依山而建,气势恢宏。万佛寺内供奉着全国最大的西方三圣石雕立佛,10960尊栩栩如生的小佛,保佑人们平安吉祥。
登临上盘,这里松木苍翠,林翳蔽天,而且长势怪异,有的似卧龙、飞鹰,有的像凤翅、伞盖,难怪有“上盘松”之说。攀上盘山顶峰挂月峰,真如刻在石壁上的杜甫名句,给人“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峰上有座建于唐代的定光佛舍利塔,塔高12米,传说每年除夕,塔上便有佛光闪射。
在盘山脚下的蓟县城内,有著名的千年古刹独乐寺。据说安禄山叛唐,就是在此处誓师,他喜独乐,故以“独乐”二字名寺。寺内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为辽统和二年重修。 观音阁高23米,木质,集我国木结构建筑之大成,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阁内有一座高达16.27米的观音菩萨像,是辽代泥塑艺术珍品,又是国内最大的观音塑像。古老雄伟的独乐寺与苍翠雄奇的田盘山映成辉,使这一风景名胜区更加绚丽多彩。
■旅游路线:北京——盘山
行车路线:南线: 从北京八王坟出发,走京通快速、京哈高速、经三河县城直达蓟县县城。北线: 从北京东三环出发,走京顺线,过顺义,走平顺线,过金海湖,前行到蓟县罗庄子乡王庄桥往右行沿津围公路直达蓟县。行程88公里。
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天津市蓟县西北15公里处,又因她雄踞北京之东,故有“京东第一山”之誉。相传东汉末年,无终名士田畴不受献帝封赏、隐居于此,因此人称田盘山,简称盘山。盘山是燕山山脉南缘的一段,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0公里,雄伟多姿,景色幽古,久负盛名。
盘山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有“五峰”、“八石”、“三盘”之胜,还有天成寺、万松寺、云罩寺、舍利塔等古代建筑。五峰为挂月峰、紫盖峰、自来峰、九华峰、舞剑峰,与山西五台山相呼应,号称“东五台”。主峰挂月峰,海拔864米。五峰攒簇,引人入胜。
■沿途美景
黄崖关长城:黄崖关长城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7年),明代包砖大修。这里战台敌楼、连城掩体、水关烟墩、古寨营盘等各项古代防御设施完备。八卦关城、凤凰楼、寡妇楼、碑林、长寿园全国独有,黄崖夕照、云海烟波、二龙戏水三大奇观世上称奇。
黄崖关长城四季风光各异。春天看花:梨花白、杏花红,万花争奇斗艳。夏季避暑:清风爽、峰峦翠,山泉流水叮咚。秋天观叶:松柏绿、红叶赤,漫山层林尽染。冬季赏雪:古城青、群峰皑、边塞银装素裹。
独乐寺:在盘山脚下的蓟县城内,有著名的千年古刹独乐寺。据说安禄山叛唐,就是在此处誓师,他喜独乐,故以“独乐二字名寺。寺内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为辽统和二年重修。观音阁高23米,木质结构,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阁内有一座高达16.27米的观音菩萨像,是辽代泥塑艺术珍品,又是国内最大的观音塑像。古老雄伟的独乐寺与苍翠雄奇的盘山相映成辉,使这一风景名胜区更加绚丽多彩。
天然氧吧九龙山: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天津市惟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在景区东北部的万丈深谷中连绵耸立着九条山脊,恰似九龙聚首,故名“九龙山”。景区内林海苍茫、古洞幽深、灵泉喷涌、花木繁茂,是都市人理想的休闲、度假场所。
■提示
吃:拥有十佳绿色果品:盘山磨盘柿、天津板栗、核桃、金丝小枣、酒用葡萄、富士苹果、久保桃、香白杏、红果、猕猴桃。
购:挂月系列白酒、王朝葡萄酒、翠湖牌水产品、渔阳玉液系列白酒、盘山牌果品、渔阳牌蔬菜。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