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江西行原本目的地是龙虎山和三清山,不想三清山遭“黄金周”大灾,竟在离景区几十公里外的公路旁贴出告示,说“游人爆满,无奈谢客”云云。我与友人遂改变路线,直奔婺源的一个小村落,它在婺源的尽头,那里,叫理坑。
理坑
门环锈了,它对主人的承诺没忘却
旧时的祠堂,记述着悠远的故事
旧像
理坑始建于宋代,兴盛在明清,整个村子134座民宅有130座是明清时期的老建筑。由于地理环境相对闭塞,理坑的原始风貌保存得比较完整,虽然在黄金周期间,这里的游人也并不多,这无疑是理坑最让我感到舒服的一点了。
理坑为什么被叫做理坑?这里还有些故事。当地人把小溪叫做“坑”,那个“理”字则颇有来头。理坑建村于北宋末年,最早名字叫做理源,村民好学而喜读书,有着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的民风,于是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居然还能够和中国古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联系在一起,这也就是这个“理”字中间所蕴涵的渊源了。
理坑人好学,奉朱子理学为经典,在学界、仕途都有建树,还涌现了很多官宦巨贾,他们更让理坑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建造的府第、学堂、桥梁等直到今天还是理坑信奉理学的有力佐证和建筑精品。
我像精灵一般在小巷在秋雨里穿梭,在古代和现实中反复,很混乱。但那是一种幸福的混乱,我什么都想到了,我什么都没有想起……
太多东西在我脑海里闪回,让我无法记忆,太多话语在我胸中翻腾,让我无从说起。
走进在理坑的“时光隧道”,我完全被那些建筑所折服。在雨中无人的小巷里,我被淅淅沥沥的秋雨融化了。
我在小巷深处独自走着,努力解读幸福,努力理解安静,努力用我的图像说出我在那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是幸福的。
至少,现在,理坑是幸福的。
马头墙还是固执地昂头表现它的尊贵
经历千年,不忘的是诗理传家
精神
庄子在《庄子·内篇·逍遥游》里有这样的记述:“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人不顾……’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意思是说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音同“出”)。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庄子告诉他,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这样的)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它在工匠的眼睛里)不能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是,樗树在工匠的眼里是无用之才,所以对它不理不睬,不去砍伐它,因此樗树得以成长千年而不遭厄运。而理坑,则就如同这故事里的那棵大树。
理坑地处江西婺源的东北面,翻过一座小山就是安徽的皖南,它离那些有着“世界文化遗产”头衔的宏村、西递都不太远,貌似地理位置不错,可惜由于那些小丘陵的阻隔,通向理坑的道路既不宽又不好走。在搞旅游开发的人眼里,理坑就像樗树,虽然有些历史遗迹,却很难开发,甚至在婺源的旅游套票里,都不包括理坑。
但那些遭到旅游开发者青睐的地方,原先的山野小村摇身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原先村里人忙完农活大家一起喝茶聊天的打谷场变成了停车场;原来晒衣服的前院现在摆上了“古董摊”;原先宽畅的农家私宅现在变成了尽量多塞进一张床的拥挤小旅社;原先和睦的邻里关系现在被利益“撕扯”得千疮百孔……这些地方就像那笔直参天的大树,一早被人“砍伐”了。也许有人觉得这些村子与被砍的树不一样,不管怎么说这村子还在原来的地方,并且还被保护起来,显得那样欣欣向荣,一派盛世的景象。但事实上,这村子的“生命力”已经完结了,因为,真正代表这村庄的生命力的,正是那延续了千百年的“精神”,现代的改变剥夺了那“精神”,而“精神”一旦失去,就可能永远也不会重生。
理坑因为地理位置、道路交通上的客观限制,被人们,那些搞旅游开发的人们忽略了,仍然不名地继续着它原来的生活,延续它多少年以来一直传承的“生命力”、它的“精神”,正如那弯弯扭扭、非可造之材的樗树,得以自然地生长,看起来无用的东西、被人忽略的东西,却反而保护了它最有价值的地方,这不正是一种大智慧的所在吗?
攻略
交通:理坑在江西省婺源县的东北部,属于沱川乡,由于交通相对落后所以更加安静惬意。到理坑旅行自驾驴行都很方便,具体路线是先到婺源紫阳镇,再向清华方向走,紫阳镇汽车站也有到理坑的班车。
住宿:最好住在河边,那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有个天心旅社做的土鸡不错,对面还有小酒吧,人不太多,很安逸。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