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到当地警局的尸检部门时,在办公楼外空旷的停车场,我看着写着Coroner Division(尸检部门)的玻璃门,心里想,这里有一个13岁的女孩儿,她安静地躺在里面,等待父母越过太平洋,来接她回家。
当地尸检部门所在大楼外
为什么外出看世界的学生们,没能安全回家?
“为什么”若用来断定责任,并不是我作为记者的直接职责所在。那么,我们来说说一个记者在这起事故中能做些什么,算作我给自己的一个答案。
在我出发前往医院之前与A Top Line Tours的工作人员通话时,他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这件事的发生非常正常(normal),每天都会有车祸”。他的口音非常重,但这句话我听得格外清楚,也觉得格外刺耳。不过,他说的没错。
国际道路旅游安全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Safe International Road Travel,缩写为ASIRT)在官方网站首页上重点强调:
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年有124万人死于车祸,5000万人因此受伤。
照此计算,每天有多达3397人死于车祸,而这个遇难的中国女孩儿只是其中之一。
车祸致死是如此频繁,也显得如此平凡,以至于即使是一个中国同胞的遇难都会让有些媒体同行以三小时车程太远为由而降低关注。但一个年轻生命的逝世,不应该只被这样对待。媒体关注度的降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公众关注度的降低,而安全容不得任何一丝松懈。
在接到警方电话前,我没有对车祸原因有具体想象,听到警方的描述和解释时心里反而咯噔一下——“超速”,这实在是一个太普通的原因了,普通到你甚至很想追问一句仅仅是因为“超速”吗?可越是普通越是令人心痛,原来这个车祸如此简单就可以被避免。我到不是想要将事故责任完全归咎于司机,但从目前掌握的信息上来看,司机的危险驾驶至少是最关键的一环。
我不是一个经验老道的司机,今年7月份来加州时才开始密集上路训练,遇到复杂路况时会习惯性地问坐在副驾上的“老司机”我该怎么办?他总是会跟我说:你是司机,方向盘在你手上,你得自己做决定,得对车上的每一个人负责。
很多时候,记者似乎是一个需要勇气的职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那些冲在战争前线的名记们,比如那些迎着飓风姗迪或是留在爆炸现场的我的女同事们,甚至是我这个菜鸟司机敢独自开车三小时前往医院,这多少都要点儿勇气。记者都不怕死吗?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怕的。我们敢于在危险中冲锋,是因为敬重每一条逝去的生命,并希望尽力使更多生命免于逝去。
26号晚,从医院开夜车回家,又是三小时。归心似箭的我很想以80迈的时速狂奔回家,但想了想事故的发生,不觉放松了脚下的油门阀,握稳了手中的方向盘。一个报道,让安全深植我心,一篇文章,希望也能让安全走入你心。
希望每一次的外出,都能安全回家。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