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食材,类似的烹饪方法,做出来的食物在价格上也会有高下之分,比如法式薯条牛排和墨西哥辣牛肉。在纽约,一顿中高档法式料理(算上一杯酒和消费)的平均价格是 66.45 美元,而一顿中高档墨西哥餐的平均价格是 40.41 美元,便宜了近 180 元人民币。
纽约大学食物研究专业的助理研究员 Krishnendu Ray 就此做了一些研究,他提出,食物界可能也有一个全球性的等级体系。
在他的新书《The Ethnic Restaurateur》里,他根据美国老牌餐饮调查公司 Zagat 上 30 年的餐饮评分数据讨论了各种异域美食在纽约的不同遭遇。
1985 年纽约日料的平均价格还排在第六位,但去年它已经排到了平均消费第一名。希腊餐厅和韩国料理的平均价位也有很大提升,但中餐一直处在比较低的位置,泰国、印度和墨西哥菜也是。
Ray 认为一种料理的所属国家的声望及其经济状况在美国食客心目中的地位影响了这种价位变化。日料逐渐变成一种高级餐饮,欧美厨师还会去日本学习日料的制作和摆盘,都随着日本的国际声望和经济地位上的提升而变化的。而同时,由于美国人对中国和来自中国底层的移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中餐始终被认为是便宜的东西。
30年间各国风味食物的地位变化
意大利餐在美国经历的变化很有代表性。1880 年到 1924 年间很多意大利南部居民移民到美国,数量众多且多是贫穷人士,以至于意大利美食地位低下,意大利人被嘲讽为“大蒜爱好者”。直到这批意大利移民的后代在美国的地位上升,意大利食物的风评才逐渐被掰回来,起司通心粉才开始跟龙虾、松露油一起出现在高级餐厅。
美国人品味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在他们对日料的态度上,20 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移民后代在学校里听到的都是老师这样的教诲:乳制品和肉食这些传统“美式食物”会让你变强变壮。但风水轮流转,美国人现在觉得日本人才最长寿,吃的食物也是最精致的了。
意大利菜和日料走过的轨迹很可能会在中餐上重现,Ray 预计,未来 20 年内如果中国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且低收入移民的数量变少的话,中餐也许会在美国人的观念里有很大改观。韩国料理的情形也差不多。
由移民带来的食物除了价格上的差异,还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它多久能从异国风味变成本地人熟悉的“主流”食物。食物被认可与否,决定了这种食物所代表的移民文化有没有被美国主流文化所吸收,同时也塑造了未来几十年里“主流”的新面孔。八十年前《纽约时报》描绘了当时一个普通美国家庭餐桌上的奇怪食物大杂烩,结果这些奇怪食物其实就是肉丸、意面、奶油玉米棒、德国酸菜、水果沙拉和苹果派,现在就是一顿平常晚餐桌上的平常餐点。
十九世纪中后期有大量底层德国移民来到美国,“外国”食物在那段时间里特指德国食物,当时的美国人对德国酸菜和大香肠是拒绝的,但当下一代德国人在美国获得财富和社会资本之后,热狗这种食物也就跟着美国化了。
作者揶揄美国人是根据其他国家的国力来判断来自该国的餐点是否有营养的:人们欣赏一种文化不一定是因为它与生俱来的美或者德行,而是跟着资本流动的轨迹走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美国人向法国人学习为人父母,向日本人学习收纳,向斯堪的纳维亚人学习其他一切的原因。
仔细观察每种文化你都能找到一些值得称颂值得尊重或者说优于别的文化的内容,但其中却有一些部分因为资本的原因被放大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