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著名哲学家涛慕思·博格(Thomas Pogge)。
耶鲁大学哲学教授涛慕思·博格(Thomas Pogge)是中国读者的老熟人。作为罗尔斯的高徒,博格在全球正义、正义实现等领域卓有建树,其著作《罗尔斯:生平与正义理论》(John Rawls: His Life and Theory of Justice)、《实现罗尔斯》(Realizing Rawls)、《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Kant,Rawls and Global Justice)的中译本都已问世。博格还与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等大牌学者同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并时常来中国进行学术访问,本月17日还曾在复旦讲授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不自洽性。
离开中国没几天,博格就惹上了麻烦,他被耶鲁大学毕业生洛佩兹(Fenanda Lopez Aguilar)指控曾对其进行性骚扰,博格也随即在Facebook上发表六页长文进行回应。性骚扰、大牌教授、学术体制、女权主义……诸多舆论热点被同时引爆,此事迅速发酵为大新闻。
性骚扰并不算什么新鲜话题,此事所以特别挑动人们的神经,也许在于博格道德哲学家的身份。道德哲学家似乎应该特别有道德。一位自称被博格侵犯的女学者也曾认为博格肯定是个大好人,理由是他毕竟是个道德哲学家,一生都奉献给了全球正义事业。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当人们发现道德哲学家不道德时,愤怒也格外强烈。
洛佩兹(Fenanda Lopez Aguilar)今年27岁,毕业于耶鲁大学,曾是博格的学生。
那么,道德哲学家特别有道德吗?或者至少,道德哲学家“应该”特别有道德吗?这一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道德哲学。
道德哲学是实践哲学,不是纯静观的知识,因此不能影响实践的道德哲学似乎是没有价值的。换言之,使人变得更加道德似乎是道德哲学这项事业的内在目标。可是,哲学首先是一项反思性的事业,不是说教,不是修身术。随便翻开一本道德哲学著作,我们都可以发现充斥其间的是各种概念分析、观念辩驳,而不是告诫、劝喻。
作为“第一个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并且迫使它对人生和礼俗以及善恶之物进行研究的人”,苏格拉底也许算得上是第一位道德哲学家。在后世眼中,苏格拉底当然是道德圣人,但在当时的希腊人看来,苏格拉底只是一个不敬神、败坏青年的人。苏格拉底与对话者经常在街头巷尾就寻常话题攀谈起来。在这种对话中,苏格拉底不断引导对方反思自己所持有的日常信念是否真的可靠。于是,对话者(前反思)的日常信念逐渐变得支离破碎:苏格拉底教诲人们知道自己的无知。可见,苏格拉底不仅没有促使人们去践行当时流行的道德观念,反而让人分不清对错了。也难怪维特根斯坦感叹说:“读苏格拉底对话的时候有这样的感觉:多么可怕地浪费时间!这些争辩什么也没证明,什么也没澄清,它们要做什么呢?”
苏格拉底雕像,雅典雕塑家列奥尼达斯?德罗西斯(1834-1882)作,立于雅典科学院。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