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英语,20年没有离开中国城
但无论如何,对许多移民到美国的华裔来说,中国城依然是他们来到美国之后第一个知道的地方,而离开这里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这里,人们生活、工作、社交和购物,这是一个网络,不仅仅只是一些人和一个地方,这是一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城市和规划领域教授彼得·邝(Peter Kwong)说,“移民需要这样一个地方,在这里生活,在美国维持生计。”
2016年2月8日,曼哈顿中国城的居民在这里庆祝中国农历新年
朱雪玉就是其中一个离不开中国城的居民。她表示,自己对纽约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并不熟悉,因为她所需要的一切中国城都有。她此前的几个工作也都在中国城的服装厂,但自从他们倒闭之后,她就成为了一名家庭妇女。
“我从1999年就住在这里,我的家人在这里,我工作在这里,我所有的朋友在这里,我不会说英语,我也没有多少钱,我能搬到哪里去呢?”朱雪玉说。
从上任以来,纽约市市长白思豪就一直把为民众提供“经济适用房”作为其任内的首要任务,并允诺将在“纽约住房计划”中保留和创造出20万套保障性住房。但这一计划却遭到了纽约市各个社区委员会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发现,如果真的按照白思豪所说的做,他们将不得不驱赶社区内的长期居民,整个社区形态也将被彻底改变。
“白思豪提出了这个所谓的创举,但是他却无视了我们的需求,”保护唐人街联盟组织成员冯洁(音译)说,“他们真的在意我们这些人吗,是我们建造了这个社区,中国城之所以有现在这个样貌都是因为我们。”
根据白思豪的计划,开发商必须从新建筑中留出25%到30%的空间用作为“经济适用房”,而衡量居民对住房的可负担标准则为“不能超过该区域人均收入的60%”。但这一标准目前远不足以满足人均收入较低的,住在中国城的华裔人群。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