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

无证华人悲歌:5次偷渡来美淘金 漂遍30州后客死

www.sinoca.com 2016-01-14  侨报


  病危时的陈善桂被转入临终关怀病房。(布碌仑亚总会提供)

  11年前,夫妻俩在家乡一别时,谁也没有想到再相见时活生生的生命竟已变成怀中冰冷的骨灰;11年前,当恩爱的两人挥手道珍重,期盼再相见时,谁也没有想到11年的分离竟让一家人携手返家之路变得如此遥不可及,也让丈夫对钓游之地的魂牵梦绕变成了人生遗愿。

  飞机在轰鸣中起飞,冲向云层,林喜月内心呼唤著丈夫的名字,默默说道:“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家吧!”

  五次偷渡 来美淘金

  2004年于家乡告别心爱的妻女时,闽籍男子陈善桂只有37岁,那时他身强力壮,矢志要像琅岐的其他乡亲一样,远渡重洋到美国来淘金挣钱,让妻女过上好生活,让妻女也能像其他人一样住上大屋新屋,过上有头有脸的好日子。于是他踏上了偷渡路。

  但陈善桂的偷渡却并不顺利,他先后偷渡了5次才最终踏上美利坚土地。据从小和他一起在福建琅岐长大,后来又先后脚偷渡来美的老乡兼工友陈举说,大约从2000年开始他们俩一起偷渡,但第一次没成功,俩人返回家乡。

  不久,俩人又开始第二次偷渡,当时他们坐飞机辗转多个国家,后来又经历了坐船、爬山等磨难,最终他成功了,但陈善桂还是不成功,又迫不得已返回家乡。

  2001年,陈善桂再次冲刺偷渡路,当时他依照蛇头的安排先飞到越南。谁知到了那里后,美国发生了令人震惊的9·11恐怖袭击,世贸双子座坍塌下的那一刻震惊了世界,也阻断了陈善桂的偷渡路。

  无功而返的他后来又在蛇头的安排下第四次、第五次踏上偷渡路,终于在2004年成功来美。但那时对这片新奇土地满怀希望的他,恐怕从没有想到过当年的偷渡竟让他踏上了不归路。家乡,清晰依旧,只是从他踏上美利坚的那一刻,家乡已开始变得遥不可及。

  打工足迹 遍及30州

  在国内就做装修的陈善桂,来美后也一直从事餐馆装修,工程在哪他就走到哪,11年来他一直在外州漂泊,直到发现自己罹患了急性肝癌。

  在外漂泊与打工的日子是艰难与痛楚的,但为了能让家乡的妻女过得好一些,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就是这个信念支撑著陈善桂来美后辗转30多个州,夜以继日地拼命打工。

  据陈举介绍,到了美国后,他们这些在家乡时就相识的老乡们又凑在一起开始做餐馆装修,拼命挣钱,先是偿还偷渡债,之后则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

  说道和陈善桂一起打工的日子,陈举说他们是一个月干40天,为了赶工期,没日没夜地干,白天干完,歇会儿晚上接著干,因此几乎没有休息,没有娱乐。因为他们必须按时完成装修工程,没有选择。

  就这样,在美生活的11年间,为了做装修,陈善桂的足迹几乎遍及30多个州,最远的到过加州和拉斯维加斯。陈举说,当年偷渡时他们每人借下4、50万元(人民币)的高利贷,尽管陈善桂偷渡路不顺,但他的亲戚多又友好,只收他2分的利息,再加上他做工玩命,因此一年多就还完了偷渡债,之后则完全是为改善生活而打拼了。

  而陈善桂生前打工的拼命劲儿也让工友们难忘。陈举说,做装修的人做久了,有时小的活就不接了,但陈善桂则不同,哪怕只有两三百元的赚头,他也会去干,因为他想多赚点钱好早日返回家乡。

  家乡、妻女,既是陈善桂的美好希冀,也是他在美国赖以拼命打工的动力与寄托。

  挣够了钱 就回去

  如同所有乡亲一样,来美后的陈善桂很快申请了政治庇护,希望能获得合法身份,将妻女从家乡接来美国团聚。但2006年时其政庇申请失败,后来他又上诉,又失败,由此全家团圆的梦也随之粉碎。

  11年间天各一方的他,将对家乡的怀念,对妻女的深深思念全部寄托在每周几次的通话中。陈举说,遇到思念家乡亲人时,陈善桂经常是半夜爬起来打电话,有时一打就是几个小时,倾诉著对妻女的思念,而平日打工挣得的一半钱他也全汇回家乡给妻女。

  11年前离开家乡时陈善桂的女儿只有4岁,如今已长成15岁的花季少女,他错过了女儿成长的美好过程,每周只有通过给家里打电话,听听妻子和女儿的声音,来一解乡愁与思念。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纽约地铁站现独腿女舞者 精彩表演震撼人心(组图)
下一篇:普京急了 俄要准备应对苏联解体前的危机(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